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主题教育述学范本(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主题教育述学4篇
第一篇: 主题教育述学
1.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间接学习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使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摈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2.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声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星期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队发展中国家有特别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再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3.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同一发展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的开展教育工作。(2).顺序性,这一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感情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的顺序。这要求教育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3)阶段性,表现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进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要求教育者按步骤、分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害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5.)个别差异性,具体变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发展水平、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这要求教育者理解差异。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答:(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地品质;
(5)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由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英系那个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
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即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又是可变的。它表现为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教育者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
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地教育措施,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的结果,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7.学习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为何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段的。2.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学校教育期是儿童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将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克服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作用。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育人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性质及师生关系等的基本看法的总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性质、地位、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明确学生的基本特征;
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尊师爱生。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敬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的、共同提高的,这是教与学之间客观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对于协调失神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9.试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答:1.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树立现代思想观念等两个方面。2.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一般社会道德,而且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内容,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3.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4.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5.教育能力素养。教育工作是在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6.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
总之,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应是整体性的提高。
10.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于成年人,有自己独特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地可能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成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活的能动体,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同时师生之间还有心理和感情上的联系;
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11.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框架;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图标、附录都应重视;
4.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6.教学中,应知道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一边,单纯作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12.论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关于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第二篇: 主题教育述学
材料分析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
?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
数
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
就是小学文化。不像我们班的王某,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丙老师说:?就是嘛,这也不能怪我们教育得不好。俗话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独生子会打洞’?。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几位老师的观点。
【参考答案】材料中的几位老师持的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最后,个体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有效的整合遗传、环境、教
育对人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纯强调遗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片面的。更抹杀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简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简答题
1.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参考答案】一般角色: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榜样;
管理者;
朋友。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2.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2.【参考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
(2)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七、材料分析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
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苦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
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第二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师要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树立新型师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
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
(2)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师生交往中以育人为目的的真正学习,造成师生交往意义的失落。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彼此沟通太少。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要民主并不是抛弃权威,而是要在民主和权威之间选择一个比较
好的平衡点,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六)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六、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参考答案】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3.【参考答案】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课程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4.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七、论述题
试述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参考答案】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八、材料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
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
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绚活?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涌
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
六、简答题
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
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
?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近一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七、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
学方法。
此外,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
生动
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
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材料分析题
八、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学生:(都面露喜色,大声喊)到我家!到我家!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愿意请我。但我只能去一家,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得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怎么样?
学生:(面露难色,沉默)
老师:这个条件让大家为难了。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如果大家努力,一定能学会炒菜,能请到我。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学生:(争先喊道)学会了!老师到我家吃饭吧!
老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么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菜了呢?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学做菜的情况)
老师:我很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学做菜的,但是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详细的介绍自己做菜的情况。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做菜的过程呢?
学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都写出来就知道了!
老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仅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还能比较一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到他家去做客,好吗?
学生:好!
老师:那好,那就快写吧!
上面是一则作文教学课实例。请你试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从教育原则角度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
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
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此外,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老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文建立在自身直观
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 乐于表达?,?说真话、 实话、心里话?。
.【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这一事件。
【参考答案】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首先,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而案例中的老师非但没有促进学生内部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反而采取侮辱学生人格这样的不利因素阻碍了思想品德矛盾的转化,这种行为无疑违背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其次,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再次,德育过程要坚持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要求:①对学生的德育要通过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坚持正面教育,杜绝简单粗暴的批评。
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既没有积极疏
导,又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制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因此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和疏导原则
.【论述题】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
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
?学会溜冰尚
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 ?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
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该案例体现了哪项德育原则和哪种德育方法?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
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克服消极因素。
案例中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积极克服溜冰困难的积极因素,克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充分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体现了实际锻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案例中,老师没有进行空洞的德育说教,而是借助实际锻炼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实际锻炼法的应用。
简答题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那些原则?
学校德育过程应该遵循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论述题
论述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
的过程,这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
②要注意多端性;
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要关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七、材料分析题
1.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
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
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
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
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
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
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
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了3名 ?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严格要求学生,让学
生引以为戒,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2.【参考答案】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
不到其真正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
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
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
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简答题
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参考答案】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2.【参考答案】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
序。
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第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2.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1)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团结协作
(2)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本班学生的情况
(3)班主任应经常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
(4)班主任应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指导班级活动
3.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
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
教育之间的关系。
七、论述题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
1.【参考答案】
优等生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优等生的优点是: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优等生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
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
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对优等生的教育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也叫?一般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中等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
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措施:
(1)班主任要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
力使中间因素和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
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后进生:指那些在学生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
自卑、复杂感强;
缺乏√的道德观念和分是非、善恶的能力;
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后进生教育措施: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
下药;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三篇: 主题教育述学
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第四篇: 主题教育述学
教育管理学论述题
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其次,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同一也逐渐走向分离。
第三,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由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的转变。
总之,上述三个走向基本上是围绕着改变过去教育管理权限高度统一和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展开的。而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职称职务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经费结构及管理的改革等,则是从不同侧面进一步具体地反映了上述三个走向。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走向,较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由于降低了管理重心,使教育活动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相结合,从而直接带来了两个好处:首先是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们发展教育与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的支持机制,扩大和增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教育本身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学校的深化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第三,学校举办者的分化,以及管理者与举办者、办学者的相对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办学。
第四,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分离,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概念在使用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投资就是全部的教育经费投资,包括国家拨款的教育经费,集体投入的教育费用,个人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狭义的教育投资,是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本文中的财政教育投资是指狭义的教育经费投资.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严重: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的分配中,基础教育的支出比例过低,高等教育的支出比例过高。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教育投资的悬殊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互为因果,影响了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今后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出力度,资金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主要可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同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四、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财政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控,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投资采取有差别的调控手段
对于一般性的基础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出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横向教育转移支付框架。省份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各种形式。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由省级财政根据自身的情况,参照省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制定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完善财政教育经费收入制度,拓宽教育收入来源
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投资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如,可以适时开征教育税取代教育费附加。通过设定一个浮动税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而且也使中央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应增加教育投资。另外可以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
(三)完善各种监督机制,保障财政教育投资落实到位
面对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借助于政策和法律来规范和保证教育投入很有必要。具体地说:首先,加强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机关是教育经费的主要管理者。各级政府每年不仅要公布包括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还要定期对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其次,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各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通过各级新闻媒介经常宣传捐资助教的典型,对乱集资、乱收费和乱办班等现象向社会曝光,惩恶扬善,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谈谈你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策略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一、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路线图:
《规划纲要》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在推进路线上,着眼缩小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差距,三线力推。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均衡发展,逐步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进。
二、制定了财政制度保证:
明确事责财责,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缩小地区差距。2006年以来,国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事责与财责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负有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这也就包括根据国家分税制制度安排的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这也就是向“分级负担型”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重大转变。
三、公共服务制度的变革:
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城市偏向型公共服务制度。2006年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作为公共政策目标的优先选项
《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这里的标准就不分城乡。此外,《规划纲要》文本还提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体现城乡均等化的要求。
四、推进均衡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在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规范的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流动制度,切实缩小校际乃至城乡教育差距。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均衡。《规划纲要》在继续强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浙江省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都是很成功的例子。)
2、 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资源配置(包括学校校长与管理人员配置)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关键性指标。为此,《规划纲要》文本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换作出具体规划。(辽宁省沈阳市从2006年开始,实行教师 “人走关系动”式的交流和轮换。2010年2月,江苏省开始考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法制化。)
3、学校均衡要做到生源均衡。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从而达到调控初中生源分布的政策效果。(河南省新郑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的“给初中分配名额,为高中均分生源”的改革,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被称为“新郑模式”。)
4、教师均衡的关键是工资规范化。“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关键看教师,教师队伍能否均衡关键看流动,教师流动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因其水平、绩效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不应因其隶属学校的不同而不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1月1日起,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激励而非绩效激励的模式,它的成功实施将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