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2022年度有关教育论文范本

2022年度有关教育论文范本

时间:2022-08-01 16:10:0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有关教育论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有关教育论文范本

  浅析在模电教学环境下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具备的一种教育教学思维模式, 需要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需要注意到这种个体之间不同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正确的, 定向的引导。帮助同学更加完善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并加以指引。对不同学生在模电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对所学内容是否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掌握一门专业课的知识点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实践中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 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听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和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 尽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 使学生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 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实现公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跨越。

  (二) 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个人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一般能力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殊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培养学生一般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对其具备的特殊能力也进行培养。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盲目性, 主观性的问题。鼓励各层次的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 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推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升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

  (三) 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更加清楚的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所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并加以鼓励和发挥, 对学生的缺点予以包容。在模电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可以帮助教师尽可能的去关怀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拨正学习的前进方向。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发挥所长, 在一种更加和谐的分为中完成抹点课程的学习。

  二、模电教学因材施教的要点

  (一) 分层分组式教学[15]

  因材施教式教学通过对每个学生特点的客观分析, 进行针对性教学。按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同, 对学习能力的不同, 团队协作能力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尽可能的注意到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成绩较为不理想的学生。分层分组式因材施教由两部分构成:

  1. 教学内容分层

  模电课程处在由公共基础课想专业课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 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思维的过渡, 打好专业基础, 是教师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所谓教学内容分层, 即在授课阶段采用由简单到复杂, 有熟悉到陌生的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

  例如, 在讲授基本放大电路的课程时, 可以设定为:第一层:三极管原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二层: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电路的连接, 电路产生放大作用的原理;第三层:基本放大电路的运算及应用。分好了层次, 从第一层开始, 逐渐进行讲解。课堂练习要同时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 以便更清楚的看到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强势之处和薄弱之处在什么地方, 既让学生获得答对较低层次题目时的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又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还需进一步努力学习。

  2. 教学方式分组

  教学方式分组式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在课堂学习中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小组式推进学习:a.设计随堂开放式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并给予指引正确方向。b.授课过程中引入元器件实物, 小组之间传阅讨论,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形象的理解。c.对实验课程也要给予一点的重视, 学以致用, 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工程实例, 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二) 改革教学内容

  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 除了传统的板书, 多媒体演示之外, 还可以采取边教学边应用的方式, 可以将一些简单的电路板, 译码器等带入课堂, 对同一知识点尝试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观察留意学生对哪种教学方式能够接受的更好, 通过多次尝试可以确定更适合这个班级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零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了新的知识就忘记了旧的知识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讲授新知识点的同时也要与旧知识点结合起来, 还拿基本放大电路这一知识点来说, 在讲授电路的计算与应用时, 应顺带回顾一下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原理;在讲授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原理时也应顺带回顾三极管原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建立模块化, 整体系统化的概念。

  (三) 定期考核测试

  课堂上的讲授只是对知识点的接触及熟悉, 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在课后的习题与实践。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仅仅通过课堂的讲授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 但这种学生一旦能够理解和应用, 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较其他人相比之下较为扎实。因此, 定期的考核测试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将考核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 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包括试卷理论笔试, 实验考核的动手能力等, 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性考核, 力求更加公平准确的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让每位学生通过考核对自己的阶段学习真实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明确自身有缺点, 认可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

  三、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是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意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使学生能够以一个自己最熟练的, 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拥有自己对知识的独到的见解。扬长避短, 帮助学生更准确的认识自己, 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美平.论形象教学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68-69.

  [2]胡端平, 李小刚, 杨向辉.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 2013, 16 (1) :80-82.

  [3]应芳琴.任务驱动法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3 (91) :93-95.

  [4]苏咏梅, 王振宇.电工电子专业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5) :135-137.

  [5]王冬艳, 郑骊, 李小平.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34 (6) :77-79.

  [6]庞丽莉, 谢家烨, 许其清.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11) :57-58.

  [7]张永昌.因材施教, 构建高效课堂--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19) .

  [8]邓向峰.电子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华章, 2013 (11) .

  [9]岳敏.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因材施教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 2017 (9) .

  [10]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 (4) :37-42.

  [11]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 1997 (9) :73-76.

  [12]周光明, 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6) :69-71.

  [13]马永红, 王秀平, 励杭泉.从因材施教到因材施学[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80-81.

  [14]郎佳红, 李绍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7 (4) :110-111.

  [15]张思源.分层教学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5) :105-106.

  论因材施教原则的重新审视及再行反思

  一、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和理解之不足

  自朱熹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 人们对因材施教更多地是一种习惯性的推崇和膜拜, 抑或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和效法, 而对于因材施教本身的审视和反思, 则不够全面和深入, 以至于人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如何因材施教, 还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因材施教审视和反思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一是歪曲因材施教的特定内涵, 把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混淆为因材施教, 并因此从根本上否定因材施教。如有学者认为, 因材施教存在诸多弊端,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 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既无可能, 也必定无效[2]。二是把因材施教狭隘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如以因材施教法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结果竟有103条之多。更有学者基于教学方法的视角认为, 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 因材施教根本不可能实现[3]。三是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判断上, 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更未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如有论者强调, 教师要具有常规经验和一般性知识, 更需要深层次地具体认识每个学生, 以便于更加灵活、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4]。四是把因材施教仅仅当作具体的教育行为, 认为教学中如果过于考虑因材施教, 则可能延误大批人才的顺利发展[5]。五是在实践过程中将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对立起来, 认为提倡因材施教必然损害教育公平, 倡导教育公平就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有鉴于此, 对因材施教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不仅有助于回答当今教育为什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而且有助于从思想上厘清因材施教与各种形式的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的区别。

  在个性发展备受关注、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今天, 对因材施教原则做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 对于准确把握因材施教的精神实质, 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尤为重要, 也非常必要。

  二、对因材施教教育科学性的审视

  1. 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庸》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 人之本性乃由天命得来, 率循此性而行便是道, 修明此道, 教人如何率性尽性, 即谓之教。真正的教育, 必须依循人的天赋禀性, 把人的天赋禀性一一尽量发挥, 使之无不达于其极。《中庸》的这个思想与西方关于教育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育一词的英文为Education, 它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 其本义为导出, 即对人的身心实施某种引导。

  人的先天禀赋不尽相同, 教育既是导出而非注入, 对学生就不能强制和灌输, 也不能齐步走、一刀切, 而必须顺乎学生的天性。更具体地说, 就是要顺应和依循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天赋禀性,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 因其材而笃之, 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得到充分的生发, 同时, 扬其长而避其短, 长其善而救其失。惟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率性尽性, 向好向善, 进而直达于至善, 获得最佳的发展。

  2.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本质上属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原因。由于遗传素质、环境条件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 即使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 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因此, 教师只有从不同学生的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出发, 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因人设教, 因需施教, 才能不断激起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才能让所有学生的身心实现最好的发展。

  三、对因材施教内涵的反思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是彼此关联、相互关照、相辅相成的。因此, 不能把因材施教与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割裂开来, 孤立片面地就因材施教论因材施教, 而必须把因材施教放到孔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去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地坚持因材施教, 正确地贯彻因材施教, 也才能发挥因材施教最大的教育效能。

  1.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而非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既是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也是贯穿着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教育过程, 不能把因材施教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方法, 更不能将它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内在地包含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 是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有机统一的完整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上, 因材施教意味着为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内容上, 因材施教则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其性之所近, 力之所能的学习内容, 尽力促成其天赋潜能的生长发育。在教育方法上, 因材施教也即是辩证施教, 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教育结果上, 因材施教表现为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 学生皆有所专, 各有所长。在因材施教的问题上, 既不能只顾过程不看结果, 也不应只讲目的不择手段。

  2. 因材施教是持续的教育过程而非单独的教育行为

  因材施教的意义和价值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孔子那个时代,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一个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负责到底, 孔子凭着一己之力即可做到因材施教。而今个别教学早已为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由许许多多、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共同促进, 完整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已不可能由某一个教师个体单独完成, 而必须依靠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集体去协同实现。因材施教不是某种孤立的教育行为, 而是持续的教育过程, 是一系列教育行为的组合, 是一项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接力。

  3. 因材施教是一个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概念

  学生的天赋秉性不是显露无遗、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逐渐显现和发展变化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具有可塑性, 终其一生, 大脑都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进行自我调整[6]。因此, 教师对学生天赋差异的认识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改造和深化, 其中必然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因材施教是生成性而不是封闭性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教育目标和方法手段也应该根据对学生个性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如果因为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碎片化了解就武断地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 然后贸然地、简单化地因标签而教之, 虽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却只不过是因教师的刻板印象而施教, 与真正的因材施教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

  4. 因材施教必须以有教无类为前提

  孔子在对弟子因材施教的同时, 还明确主张有教无类[7], 体现出孔子朴素的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公平不但是现代社会的理想追求, 而且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今天的人们普遍认同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 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8], 也因此极为重视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也即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但过程公平并非意味着对所有学生都必须施行相同的无差别的教育。结果公平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既是因材施教概念的核心意涵之一, 也是因材施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由是观之,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之间是一种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既不能抛弃有教无类去奢谈因材施教, 也不能企望可以离开因材施教去实现有教无类。真正的因材施教, 必然是对于学生的不弃和成全,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8]。如果只关注和成全拔尖学生, 忽视甚至歧视后进学生, 因材少教, 有类无教, 失去教育应有的公平和正义, 则无论如何也和因材施教搭不上任何关系。

  5. 因材施教必当尊重学生的兴趣

  人的天赋秉性蕴藏于人的内心, 不可能一目了然, 但也绝非不可捉摸。所谓有诸内, 必形诸外, 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人的天赋秉性及其差异必然会以心理倾向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使得这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带上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对于教育和学习而言, 最应该受到关注的心理倾向就是兴趣。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 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 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9]可见, 兴趣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形式之一, 顺乎学生的天性, 必顺乎学生的兴趣。

  因材施教的基础在于对学生材质的准确判断。一旦对学生材质的认识出现偏差, 因材施教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其结果必然是贻误学生的发展。然而, 受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以及环境条件等的限制,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断言自己对学生材质的判断一定准确无误。有时候, 教师对学生材质的判断与学生自我意识甚至还可能相抵牾。因此, 因材施教必须基于师生双方对于学生个性潜质的一种共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要想完全一致绝非易事, 但要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则并非不可能。因为, 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总是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兴趣, 教师真诚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 用心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可以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寻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因材施教, 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6. 因材施教必须保持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孔子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因材施教, 得益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但纵然伟大如孔子, 其对学生的了解也难免会流于表面, 比如孔子在对宰予的判断上就曾出现过偏差。可见, 教师对于学生, 不仅要听他们如何说, 还要看他们怎样做, 不仅要观察他们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 更要分析他们行为表现背后潜藏的心理和思想根源, 同时, 还需要把他们和其他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观察了解学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宽容和耐心。教师虽然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攻, 但每一个教师的知识、能力、视野、境界都必定存在某种局限,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 要善于发掘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不能轻率判断妄下结论, 更不能迫不及待地因材施教, 加以教育改造。最好也是最明智的办法, 就是先保持足够的耐心, 等待它慢慢生长, 让时间来作出回答。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 2014 (10) .

  [3]杨国华.论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09) .

  [4]张广君, 张琼.当代因材施教: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04) .

  [5]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 (05) .

  [6]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5.

  [7]钱穆.论语新解卫灵公篇第十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9]何光沪, 任不寐.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推荐访问:有关教育论文范本 范本 论文 教育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