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
3.《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路径》
4.《中国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
5.《新时代农村振兴发展研究》
6.《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7.《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8.《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实践路径》
9.《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
10.《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
篇二: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概要:本文对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发展
纵观我国乡村70年发展历史,我国乡村产业先后经历了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新型乡镇企业再到现在的乡村产业等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别是近年来,依托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已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乡村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拓展和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内涵,对推动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1.产业小而不大、全而不精、多而不强。大多数乡村特色产业块头小、规模较小、发展能力不强,难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区域片面追求全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产业同质化较高,未能真正体现特色产业的精准设计与引导;同时,现行乡村特色产业包括旅游、文化、电商、农业、林业等多种产业体系并存,数量众多,但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产业占多数,缺乏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
2.产业链条较短、关联度不强、融合度不高。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品大多仍局限于其自身领域所提供的初级产品和初级服务,产业产品前端和后端的开发与挖掘深度严重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产业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战”状态,缺乏明显的关联性,互补互促性较差,产业间协调发展能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融合生态圈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机制不完善
在产业内生发展要素方面普遍存在产业定位不精准、新型专业人员缺乏、资源与技术沉淀成本过高、资金投入机制不顺、产业产品组织运营方式粗放、产销对接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缺乏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与联动;催生产业发展内生机制缺失,产业内生造血机能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新动能整体尚未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侧和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等供给侧两方面来说都存在资源、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不对称和缺失。特别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各参与主体利益联结共赢共享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各参与主体参与感、获得感亟须提高和增强。
(三)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不健全
1.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存在不足。许多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存在“跟风”现象,主要表现为贴着政策走、围着项目跑、跟着资金转,没有真正体现乡村特色和乡村比较优势进行整体和长远谋划,产业同质化、政策化较为普遍。引导发展因时、因地、因需、因势的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2.市场供需与预测引导分析不够。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的供需矛盾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一需就产,一产就多,一多就乱,一乱就弃”的发展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乏真正有深度的市场供需分析和预测,短视现象较为明显。3.产业发展的长远机制没有形成。相比城市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来说,乡村特色产业缺乏产业全周期和全流程的不同行业、参与主体之间协调发展机制,特色产业长远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二、多方合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塑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1.建立产业选择和引导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根据自身特色鲜明独特、乡村资源独有、村民主体推动、竞争优势相对明显等特点要求,遵循根植乡村、引领市场、做好特色、构筑乡村新型产业资源基础等原则和发展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需求和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扎根农村久远、协调带动较强、融合集成发展、充满发展活力、错位异质发展、市场需求较强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解决和避免传统乡村产业趋同、产品单一、市场韧性不足等发展误区,在拓展
区域产业功能、创新产业链条、引导区域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起到真正地引领作用。
2.建立产业培育与测度体系。选择既适合乡村发展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如何对选择的产业进行培育并使之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持续驱动力,才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关键。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可以在产业、企业和产品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培育,使之成长为产品优良、企业壮大、产业集聚的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同时根据产业成长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趋势,对其发展现状、未来优势等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及时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共生体系
1.打造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体系。目前,跨界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主题、常态和趋势,可充分利用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生产运营、销售、流通、市场等参与主体进行跨界;促进土地、政策、资金、资源、技术、市场等参与主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要素的有效集聚和融合,打造产业生产、运营、销售、流通、技术、管理等全产业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跨界融合体系,促进产业全周期全流程的深度融合,畅通特色产业全要素链发展,以解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参与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2.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共享联盟。完善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寻找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利益共生点,构建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联盟显得尤为关键。可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的着力点放在各参与主体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以及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方面,找准各参与主体利益的“交集”点;通过合同、契约、技术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动各参与方利益与产业发展整体利益的叠加,使得各参与方均是产业融合收益的共享者,变博弈关系为分工协作的共赢、共享和互促关系。
3.营造产业创新再生体系。为克服和预防特色产业“短命”或“短期”行为,必须增强产业跨界融合体系自我发展的创新和再生能力,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营造和增强乡村特色产业跨界融合体系自身要素、流程、技术等再造和整合的“造血”和政策、市场、环境等要素驱动的“供血”两方面的“双轮驱动”功能,增强体系自身创新再生能力,这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三)推动数字乡村和乡村数字经济建设与发展
1.创新和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我国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推进的契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对农业、旅游、文化等乡村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生产、经营、销售、物流、产业链金融等诸环节的贯穿渗透,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产购销”与“调存加”;创新运营与管理模式,激发传统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水平。
2.创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数字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赋能、服务和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赋予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涵;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外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实际深度融合,培育和孵化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营主体等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乡村科技编辑部.中国乡村产业发展70年: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J].乡村科技,2019(2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3]农业农村部课题组,张红宇.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J].求索,2018(02).
篇三: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参考文献
文献一、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河南的行政村达4.6万多个,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畜牧业大省,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河南的任务艰巨。自2013年起,河南就启动了探索全域性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初步建成了一大批拥有独特魅力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畜牧业大省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美丽乡村天下粮仓独特魅力
文献二、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始终受到如何统筹、融合传统与现代、多样与统一等问题的困扰,今天"美丽乡村"建设亦然。在此困境下,艺术设计凭借其跨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对接乡村建设的直接性等优势,能够成为突破难题的有效手段,在遵循内生化、民主化和开放化原则下,可从提升乡村外部风貌、建筑空间环境、公共服务设计以及包装与营销推广等路径介入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
文献三、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耦合性--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摘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耦合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均呈上升态势,且前者长期
高于后者;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31(轻度失调)稳步上升为2018年的0.43(濒临失调);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大致呈现"低—中—高"的空间格局;此外,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间区域内空间差异仍显著存在。因此,应发挥两大系统在农村、农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复合交叉作用,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区域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协同推进"串点成线成面"工作。
篇四: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苏北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
作者:
————————————————————————————————
日期: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苏北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近些年来,针对“三农”问题,国家制定了详尽的规划,实施了具体的政策法规,“三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心,也体现了党中央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带领农民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勇气。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难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符合国家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最主要的任务是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农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地区孕育了我国悠久的文明传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因此,在具体应用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将重心放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真正了解农民所面临与关心的问题,保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另外,在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进一步结合现代服务业,将农业与农产品现代化加工、运营相融合,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保证这一战略能够真正使老百姓受益,提升农民幸福指数,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第三,农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将农村农业的振兴作为头等大事,致力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通过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中,改变原先的粗放经济模式。在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优
势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始终将总要求摆在最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地区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抓住机遇,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新动力,另外,发展经济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必须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做好、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农村改革问题是党中央、国家热切关注的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土地制度,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二、苏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
(一)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是以小农户作为主要的生产单位,农民种植农产品主要是为实现自主经营,这可能会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很多农业机械设备成本高昂,费用较高,致使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种植方式依然无法实现现代化,农民种植农产品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
农村地区种植的农产品大多是以粗加工方式获取经济效益,由于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地,机械设备使用率偏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就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消费潜力。尽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农村地区大多人口分布不集中,农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消费力较弱,可挖掘的潜力较小。
(二)鄉村绿色发展严峻,传统风貌缺失
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就苏北农村地区而言,不仅经济发展面临问题,传统文化
同样面临危机,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难。在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化步伐加快,给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城镇化使得周边农村地区的未来规划、村内布局发生变化。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经过调研发现,城镇周边的一些农村地区几乎很少还保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尽管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依然保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而使得当地文化得以保存,例如一些古镇、古建筑等,然而,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文化保护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因而这种保护仅仅停留在修复古建筑等行为上,这使得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仍待加强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领域取得一些收获,然而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现阶段如果仍然沿用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满足现实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由于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动,农村地区发展缺乏优势。另外,资金的匮乏也是农村发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实现农村振兴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而村集体和农村个人有限的资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当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首先,道路交通问题是苏北地区农村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地1302个村庄至今依然没有开始硬化路面;其次,道路照明问题无法将解决,很多村庄一到晚上就一片黑漆漆,没有路灯照明;最后,生活基础设施匮乏,农村最主要的例如公测、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面临严重匮乏,使得农村发展严重受到限制。
三、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二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活力。在分析产业差异的同时,利用彼此的差异与共性,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模式。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使农业种植实现智能化,在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产量。另外,还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增加当地旅游产业服务项目,提供吃、住、玩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认可度,实现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2.推动乡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苏北地区不仅要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还需要有效利用相关信息与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相关新兴产业。
第一,电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当下互联网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完善当地电信基础设施,例如电、网络等;第二,鼓励当地村民从事电商业,同时鼓励当地物流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当地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保证农产品经营实现公平合理;第三,配备智能手机升级业务,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有必要为农村地区设置智能手机相关业务场所,保证当地网络畅通,增加服务网点数量,使农民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到各种电信服务。
3.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地区应该认真研究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当地经济。首先,增加农村实用土地的灵活度,减少各种繁琐的土地审批程序,使农村承包土地的成本减少,提高对闲置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经营性建设用地数量。其次,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
业。扩大农村可种地面积,通过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种植机械化,保证农民高效种植农产品。
4.繁荣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档次。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当地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加大文化渗透力度。对区域内功能相同的旅游村落进行整合,统一管理,通过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动向,打造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当地旅游纪念品,宣扬当地传统文化,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
(二)推动乡村绿水青山生态建设
1.政府要广泛宣传。将保护环境放在重点位置,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主体,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多层次环境保护模式。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动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利用植树节等节日号召当地居民前来植树或者进行其他保护环境的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汇演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行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利用当地特色优势,使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既能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使生态得以保护,使游客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当地质朴民风。
(三)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推动生活富裕
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循环经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业发展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打造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特色的智慧科技园,通过科技助农,增加农作物产量。通过完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通过改造村房
等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外,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使农民有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2.搭建乡村经济建设融资平台。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当地农村管理模式,形成农民为最主要的管理主体、当地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各种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来源,保证资金充裕。首先,应该鼓励种植大户进乡村;其次,作为当地政府,应该关注当地旅游、环保等项目的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農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优化农村环境。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资金管理与监督力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拓宽当地经济发展渠道,提高当地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3.加快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需要当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苏北农村地区优势明显,当地农产品种类较多,同时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当地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缺失。因而,应该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当地污水治理系统,加快当地茅厕改造速度。尽快完善当地交通系统,完善道路照明设备,保证村民在晚上也能够安全出行,以交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应该定期清理河流,保证被污染的河流尽快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修复被破坏的文物建筑,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传承。四、结语
乡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为从当地经济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产生于2017年,是国家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也是国家坚定解决“三农”问题决心的体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苏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地区,为我国其他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面对困难、解决困
难,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4]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29-232.
篇五: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对乡村振兴理论的认识
摘要:乡村振兴有其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实现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理论,以其理论指导探索乡村振兴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理论
途径
一、乡村振兴理论的思考
1、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
人才是根本,产业是基础,市场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生态文明是要求。人才、产业、市场、制度、生态文明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人是最活跃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生产要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思想之源,产业发展、制度设计、市场培育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挥。产业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人才可以引领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市场是引导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和引进的舵手,是最具活力的聚各种生产要于一身充满生机的无形力量。制度是规范各种要素科学高效投入的保障,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游戏规则。
2、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除了政府,还需要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多个主体的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主体组成“多元共兴”的结构。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共同发力,协调推进。党是领导力量,具有把握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设计的领导功能。政府具有主导力量,肩负推进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市场是关键力量,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农业产出效率、农工效率、政府服务效率、社会治理效率达到最高。农民是基本力量,也是社会力量主宰者。
3、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不断同化农村的动态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是随着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一个产业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他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乡村振兴应该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乡村没钱、没人才、没技术的时候,乡村振兴主要靠劳动力或者传统农业来推动。第二个阶段,当乡村有了钱,主要靠资本推动,投资拉动。第三个阶段,当乡村有钱、有人才的时候主要靠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乡村开始走向振兴之路。第四个阶段,当乡村有了钱、有人才、有技术、有标准的时候,主要靠文化推动。这时候乡村振兴进入了可持续额发展的最高阶段。
4、乡村振兴是调整发展结构的必然要求
中国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城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先导者,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也是个体统工程,也是多方发力的持续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也好,城镇化也好,都将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都需要市场和政府双重主导,而且市场为主,政府为辅,二者都需要土地、产业、人才、资金、基建、生态、人文等多方支撑。城镇化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其支撑的人才上可以联系城市,下可以服务乡村,其支撑的产业,上可以延伸产业链,向城市发展,下可以拉动乡村产业。城镇化也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中间环节。城镇的产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发展农业中的第二产业,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以工业为支柱,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支持,以流通为抓手,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为乡村提供生产生活必需品,这样,城镇化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先导者。乡村振兴必然给农民带来思想上的变化,促使农民市民化,这将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乡村振兴理论指导下的路径选择
“八大支撑”——政策支撑、土地支撑、城镇化支撑、科技支撑、公共服务支撑、产业支撑、文明生态支撑、美丽人文支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1、政策支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农村覆变,城市繁荣,无不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制度设计、理论创新。国家的“三农”政策及各省、市、区相关政策是在我国农村发展的最强有力支撑。政策支撑可以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正确,少走弯路,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2、土地支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耕地、山林、湖泊、草原等等)是农业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支撑现代农业大规模集约作业的支撑。
3、城镇化支撑
城镇作为乡村的“服务基地”,可以高效发挥集中集智的优势,在政策落实、技术人才培育、管理服务、产业主体壮大、生态构建、文化发展等方面,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带动农村振兴。市民的生态享受,乡贤回乡驻扎、从土地上剥离的村民、农村的养老教育、农村振兴的各类资源和服务及管理的集聚等等,城镇是最佳的选择。既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的剩余人口。这也是我们农村振兴和城镇化同时推进关键之一。
4、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的背后是人才。科技支撑其本质就是人才支撑。优质农产品的技术,乡村第二产业发展技术,网络、良种、防灾害、耕地生态保护等服务技术,领导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5、公共服务支撑
农村垃圾治理、道路修缮、饮水安全、厕所改造、亮化美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社区等公共服务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支撑。
6、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乡村振兴的前提。近些年,伴随城镇化的建设,出现了“空心村、空心屯”的现象。当前,很多原住年轻农村人不愿回到家乡,与爱不爱农村关系不大。在家乡确实缺少产业、无就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乡村第一产业是基础支撑,第二产业是农工、乡城的桥梁支撑,第三产业是乡村的服务支撑,缺一不可。
7、文明生态支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文明乡村建设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突出表现。乡民村民生活在乡村,依存该乡村环境,更应呵护乡村环境。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把生态文明融入到乡民村民日常生活中,做最美乡村人,最美中国人,共创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8、美丽人文支撑
人文精神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美丽人文支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短板。美丽乡村最美的应该是美丽村民,美丽中国最美的应该最美中国人。
政策的考量要先行,土地的考量要次行,城镇化的考量要融合,科技的考量很关键,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及设施的建设、绿色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美丽人文发展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尤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各个支撑之中,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韩长赋,中国农业推广,2017,(12)。
[2]《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时代内涵与理论逻辑研究》,作者:陈东、豆晓甜,经济学研究,2019,(11)。
篇六: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有关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几篇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曹德旺等人合著。该书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策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路径。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2.《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一份权威性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报告涵盖面广,数据支持充分,是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3.《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农业专家金振林等人合著。该书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介绍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该书内容实用、切实,对于农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乡村振兴:历史机遇与政策选择》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等人合著。该书以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实践意义,是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四本书籍均涵盖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既有政策性的报告和研究报告,又有针对实践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阅读以上文献,对于了解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对于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篇七: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两篇
篇一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地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步伐,成就喜人,感触良多。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想起了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他后来指导革命实现战略调整的思想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发端的。而作为学者,费孝通先生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尤以描写中国农村的《乡土中国》最为有名,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仍然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费孝通先生调查研究的农村,是解放前的农村,现在的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但其实,静下心来观察,其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仍然强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实质并没有变。
《乡土中国》中有个主要的观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文字是人与人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虽然说我们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在大部分农村,仍然是相对安定的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味道仍然很浓。大家沟通联系的方式,仍然是日常的语言,风俗中的社交。文字的力量,在这里仍然是很有限的。
这让我想起在苏区学习中,看到的许多红军宣传画和宣传标语,无不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很接地气。但按照乡土社会的理论,如果只停留在绘画和文字上,我们党和红军的思想,就很难有效传达到农民中,就很难得到他们的重视和认同。这里面的功劳,首先要放在我们的宣传队上。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特别重视宣传队的建设,他们深入细致、进村入户去宣传解释,并编出民谣、排出节目,吸引老百姓。同时,我们的官兵,也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帮挖水井,朱德同志帮收水稻,扛粮挑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党的理念和作风。这样一来,虚实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了党的宗旨,实现了党的意图。
相比之下,新时代我们党的宣传手段、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鲜艳醒目的标语,制作精美的壁画,报纸、电视、手机,全方位、立体式的轰炸。但从老百姓的反应来看,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有点像翻拍的《西游记》、《红楼
梦》,虽然特技特效进化了,但是却打动不了人心。
究其原因,我看也可以从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党的历史传统中体会一二。一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如革命时期的宣传队那样,带着热心带着感情,把党的思想和政策,用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传递解释给他们听;二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率先垂范,与老百姓一道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中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如果没有这样去身体力行,我们的好政策,可能就只停留在纸上、墙上,停留在领导的视察调研里,停留在典型学习的样板中,却进不了老百姓的心、入不了老百姓的脑,最终一阵风吹过,一地鸡毛,过阵子换个口号换个牌子,行礼如仪,再来一遍。问题没有实质解决,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看着宣传栏上红灿灿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如诗画卷如在眼前。但,实现它,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也令人心有戒惧。
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党的历史、重新聆听乡土中国的深沉回响,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务实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实践,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和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篇二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水,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乡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
一是要夯实乡村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用水利益问题,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水利保障。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小流域的治理和小型水库、水塘的除险加固,补齐农村水利防灾减灾的短板,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好碧水保卫战。农村生态宜居,关键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的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称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渔港、乡村小流域、河塘清淤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建立农村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道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确保河道清洁畅通。在石底村和上洞村,基本在没有看到黑臭的水体和成片的垃圾,村容村貌比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有了较大的改观。两个村都实现了通自来水,但仍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饮
水质量。
三是深度挖掘水文化,突显南粤特色的乡风文明。“择水而居”即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的天性,丽江、大理、周庄、宏村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因水而兴,体现中华民族人水和谐的文明历史。要深入挖掘反映我省农村地区治水的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等古水利工程遗产,加强我省古遗产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水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江河文化创作,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突出具有南粤特色的水文化作品。在石底村就发现了一个“一泉润三县”的故事,在清朝初年,在罗定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泉眼,并修建渠道分了三个出口分罗定、郁南、云浮三地,并于1954年签订了保护和分水的公约,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和谐共生的良好民风。要以水为纽带,结合特色小城镇休闲旅游建设,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清水河塘、生态河塘、景观河塘、可游泳的河塘,实现一村一景,提升乡村水韵。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才刚刚起步,推进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水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生态优势,促进农业兴旺、农村生态、农民富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共享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就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就能早一天实现。
篇八: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AcademicForum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张双科(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宁波3154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点,就需要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出发,在充实其内涵的基础上为美丽中国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就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总体要求对比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发展中就需要从借鉴成功经验出发,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化与科学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受到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就需要从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出发,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利用相关政策,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民族振兴奠定基础。1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振兴战略属于重要的支持力量,对农村地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国家通过战略性的安排,在发展农村过程中着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确定发展目标与要求,以此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长期性的发展特点,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中应当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发,保障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由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发展中就需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出发,逐渐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在发展中应当从加大改革深度入手,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提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是代表国家将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中,在发展中城乡居民收入、内地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不断增加,而乡村的基础性社会地域综合体实质并未随之变化。因此在发展中就要从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展现出乡村中的发展潜力,鼓励全体民众共同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1]。2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从乡村中的基础设施来讲,与城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等。由于乡村中的医疗水平落后于城市,在必要的药品、医护人员方面相对较少。加之部分乡村中公共卫生设施不足,使得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农耕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如在部分乡村中饮水以山间小溪取水为主,采取了直接架设到户的方式,并未增加相关的过滤、消毒处理设施等。其次,从交通层面来讲,存在着便捷性不足、安全性不足等问题,虽然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但是大部分以四级公路为主,交通隐患依然存在等。也正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农村出现外出务工、弃农打工等现象[2]。
2.2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乡村发展中虽然注重基层组织建设,但是随着年轻一代的不断流失,表现出了新鲜血液逐渐减少现象。加之受到劳动人口减少、农业收入占比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基层组织的能动性随之减少。其次,受到农村就业、农业收入相对较低的影响,使得部分农民出现农业信心不足等问题,采取耕地大量抛荒等行为。因农村中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随之增加。3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措施3.1展现农民主体地位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乡村中的生活主体,而想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也就需要农民群体来进行。因此在实践发展中,就需要从展现政府主导力量出发,加强社会组织、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由于乡村建设工作复杂程度较高,如果没有农民群体的参与,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乡村建设的效果。在分享美丽乡村建设利益时也要将农民群体放在首要位置上,确保农民群体能够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逐渐发展经济,提升自身生活质量,为农村繁荣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就需要从展现农民群体主体地位出发,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支持。中国发展现代化并不单纯是针对地区现代化来说的,而是需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层面来进行的。所以在发展中应当展现乡村振兴战略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持[3]。3.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4362021·《华东科技》
由于乡村之间的特点、优势各不相同,因此在发展中也要从发展特点入手,既不盲目探索也不盲目模仿,充分借助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等方式来实现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数字指标,更不能以环境作为发展代价。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绿色农业、原生态乡村旅游业等模式,实际上还是有着不少问题。有些企业利用优惠政策,套取政府补助资金,以生态农业项目之名进行商业房产开发或变成私家花园。这样不仅违背因地制宜的发展初衷,也会因仅有的发展土地空间流失而导致乡村发展陷入迟滞状态。所以在因地制宜发展中,一定要制定具体乡村发展规划,统筹乡村内在优势和外部动力,将有限的资源实现利益充分化,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和商业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3完善乡村产业结构借助有效的乡村产业结构,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针对当地特色产品、旅游资源等进行深入开发,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由于乡村中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农业生产为天然主体来进行的,所以在发展中也要做好产业转型与研究工作,如可以从健全公司与农户订单等模式来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将留守人员组织在一起,确保乡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升。在完善乡村产业结构时,需要从掌握当地气候、土壤等情况出发,找出适合打造品牌的农作物等。其次,从当地地理优势出发,严禁出现照搬照抄等现象。只有挖掘出当地的优势,才能打造出专属的品牌,才能在长期坚持与发展中逐渐形成规模。最后,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发展目标。3.4打造专业管理队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人才的积极参与,因此在发展中就需要从打造综合素质高、专业实力强的管理队伍出发,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创新工作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求管理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需要从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入手,保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持。人才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资源,需要从加大培养力度出发,找准培养重点,确保人才配置合理性,将人才放入到适合的岗位中,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乡村发展中不仅要保障人才的专业性,同时也要不断充实人才数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专属的培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展现人才资源优势。4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下就需要从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出发,从农业、农民、农村建设入手,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复杂性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以此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参考文献:[1]彭明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上海农村经济,2020(01):42-45.[2]李日生.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之我见[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201-202.[3]吴梦兰.盛典.许昊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