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5篇范例]第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安排,中央和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6月份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对标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1、周密安排部署。2月23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研究谋划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月2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中央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长春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长发[2018]10号),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43项重点任务。5月1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长办发[2018]18号),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2、实施高位统筹。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7日市委市政府组建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内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推进组,分工负责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
3、坚持规划引领。紧密衔接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长春实际,编制出台了《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长发[2018]25号)。规划全文6.5万字,包含11章43节,主要包括背景及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计了12个专项行动,部署了79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
4、实施重点突破。年初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相继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脱贫攻坚部署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秸秆禁烧工作专题会、大棚房问题整治专题会等多个会议,一件事一件事部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成效
年初以来,我市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努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努力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稳步提升。
1、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坚持藏粮于地,整合涉农资金10.6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3.2万亩,完成17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3亿元,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实施无抗养殖试点25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81万亩,其中秸秆覆盖还田253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8.5%。有效应对旱情,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抗旱资金,落实省里2156万元促熟资金,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测产粮食总产量216.02亿斤。深入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1%。积极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9350亩,在全省体量最大、建设最快、成效最突出,园艺特产业预计产值235亿元,增长4.5%。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15.4万吨、37.2万吨、7.4万吨,分别增长3%、3%、2%。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合隆乐享小镇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莲花山成功举办花海艺术节,双阳区新型农业嘉年华项目整体推进,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2、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环境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7.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湿2.51万亩;实施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两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综合治理,实现1.94万亩土地政策性休耕,征拆104户居民和15家企业,基本封闭181公里防护围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640家;推进规模以下养殖密集区粪污收贮运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5%;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7.5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4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01个,新建7座污水处理设施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年底前改造农村厕所7.1万户、农村危房7103户,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114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重点村65个,整治两大水源地保护区31个村屯环境。陈家店、龙家堡、马鞍山、黑鱼等12个村荣获“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3、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安县进入国家级试点、九台区进入省级试点。组织实施《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文明村镇373个、市级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17个。着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93个,放映数字电影2万场,组织戏曲进乡村57场,农村广电光纤入户覆盖80万农户,新建延河朝鲜族乡、胡家回族乡2个民族民俗展示馆,评选发布50户最美家庭、50个最美家庭先进个人,组织开展了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送健身器材、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乡村,为村屯配置健身器材4548件。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印制宣传单和标语6万余张,迁移项目区、水源地、景区等重点区域内坟墓1169座。
4、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调整44名不胜任不称职党组织书记,村书记年均报酬达到3.32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功能,61个村部功能不完善、“一厅三室”不齐全的持续关注村实现“社区式”改造,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1+3+X”村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省里认可和好评。实施农村区域法治创建工程,建设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92个,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农村涉黑犯罪团伙4个,打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18个。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打击农村涉黄赌毒犯罪500余起。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前教育工作加强,实现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
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2个村设置社会保险协办员,6000名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每乡1所卫生院、每村1个标准化卫生室,建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29处,57.0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264.1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2.7%。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村级全覆盖,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组织开展城乡居民“暖流计划”,直接或间接惠农城乡居民966万人次,实现增收70.6亿元,人均增收731元。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49场次,实现转移就业119.3万人次,劳务收入161亿元。
6、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6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498个。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6%。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力推进九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制度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7家,实现涉农县(市)区村镇银行全覆盖,九台农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朱老六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培养乡村能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945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5万人,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18人次,培训贫困村文艺骨干150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长春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功在浙江大学开班。
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路径和模式。榆树市咬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在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
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设施园艺政策力度大、发展建设快、实际成效好,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程度高。农安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农业部专业团队,编制《吉林省农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2017-2020)》,打造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的“一带、三区、六园”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县、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了五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惠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农村改革推进“六大行动”,“德惠小町”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打响“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九台区突出“四个聚焦”,聚焦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环境提档跃升;聚焦治理有效,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双阳区坚持高位谋划促统筹、融合发展强产业、从治入手美环境、培树新风提内涵、外引内培抓人才、多措并举保稳定“六大举措”并用,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时、全景、全域新型农业嘉年华初具规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双创有声有色,三次产业融合加速,依托国信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居发展民宿和养生养老项目,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立足区情,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水源地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宽城区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完成“都市
公交”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6.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32.7公里,实施8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园区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达到了“六净三禁止”的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成为全市的典范,全区24个行政村中,涌现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最美乡村”2个。南关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倡导营商文化,让村民长本事、有出路;倡导红色文化,让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倡导理财文化,让村民会投资、善经营;倡导原创文化,让村民扬正气、树新风。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各级财力有限,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相对滞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突出,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仅为778.2万亩,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对照率先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业GDP耗能等方面水平较低,短期内完成难度也比较大,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一些少数民族村、近郊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一些村屯出现凋敝,部分村屯房屋闲置率达到30%左右。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出口少,禁烧工作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难以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水源地治理任务沉重,退耕拆迁成本太高;对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大棚房”等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容易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部分农户饮水安全、危房厕所等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问题突出,还
存在断头路的问题,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而且多数村屯道路是十年前建设的,目前已经严重老化,乡村两级无力维修,部分道路已经接近瘫痪。
六是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道路漫长,农民只要权利不讲义务,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缺乏致富带富带头人;农村宗教热、攀比风有所抬头。
七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大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八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务农,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县城或城市,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也急需加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业态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
“五大振兴”,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两区”建管护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稳定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
力发展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规上企业产值力争保持8%的增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70家、采摘园25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200个。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粮食主产县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全市建设一个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全市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产业园20个、县级产业园30个。
三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每年重点建设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2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到2022年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打造长春玉米黄金名片和水稻白金名片“两张名片”,建设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集中打造“长春鲜食玉米”“农安三辣”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到2022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
牌、20个以上企业品牌、50个以上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村屯和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让长春优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2年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000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2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五是坚持扶贫和富民相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施“暖流计划”和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创新推动农民就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市场用工信息以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坚决打好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探索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环境扶贫等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进一步抓好榆树、农安米豆轮作试点。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
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全面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优质基层行”“市属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抓好县城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容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农村广电网络光纤入户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项目410公里,危桥改造191座,自然屯通油路或水泥路率达89%。完善4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基本实现行政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达到50M~100M,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好年度省级、市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美观、宜居乡村。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打造1~2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带,努力把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八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实施30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送演出进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民健身”“农民文化(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
九是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组织实施乡村有效治理行动,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
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着眼“组织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广双阳区“1+3+X”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人才引入工程,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鼓励各类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是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和“三权”分置意见,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工作职能,建立起乡村振兴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指导县域和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但是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还存在缺陷,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目前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农业农村政策连续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一些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够不健全。建议继续加大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用好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不够。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速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让土地变资产、变资本,吸引城市资本下乡。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是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重点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相关利益。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刚度,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
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
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编:任一林、万鹏)第三篇:201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总体要求,落实区、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现将我县201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与成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19年上半年第一产业产值41202.00万元,增速2.95%,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比增**%。一是做优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壮大茶叶、桑蚕、油茶、乌鸡“三张叶子一只鸡”产业,充分利用“凌云白毫”“凌云牛心李”“凌云乌鸡”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加大产业奖补和金融扶贫力度,努力实现乡乡有园、村村有点。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创建,我县已获各级认定各类示范区(园点)28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个;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4个,村级21个。2019年,计划全县创建各类示范区(园点)共51个。其中,至2019年8月底,通过特色水果李果全县种植面积达李果2.71万亩,新种牛心李面积2520.38亩;下甲镇彩架村连接平怀村、加西村桑叶连片种植达14674亩,覆盖3个村933户,为我县桑蚕产业种植面积最大、养殖最集中的桑蚕产业园区;2019我县油茶产业任务4.2万亩,其中实施油茶新造1.0万亩,油茶低改3.2万亩。任务分解落实到8个乡(镇),同时落实在国营伶站林场发展飞地油茶产业。目前完成油茶低改1.8万亩,完成新种0.75万亩。完成创建下甲双达油茶核心示范区前期外业调查,编制单位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抓好生态养殖建设。泗城镇后龙村高坡养殖场、凌云县绿牧公司养殖场、加尤镇央里村养殖场采用高架网床、机械化喂养、“微生物+”技术等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微生物+”技术的推广,能够减少抗生素、化学药品的使用,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累计完成巩固提升畜禽生态规模养殖场认证9个;沙里瑶族乡沙里村烤烟基地和朝里瑶族乡六作村烟叶种植基地采用机械起垄、盖膜、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基本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凌云县2019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于2019年3月完成招投标工作,4月中旬完成项目技术交底并进场施工。截止目前,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250座,共25000立方米,截止5月23日,已完工74座共6700立方米,集中供水工程建设26处,其中
新建水池62座,管网安装共191956米,项目共分为12个标段进行。截止5月底,全部完工1处,完成水池建设14座;管材均已采购到位,已安装完成24459米。结合全县精准脱贫攻坚年任务,突出抓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督促各参建方重新布置实施组织,在保障工程实施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时间的节点来完成。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检查与监督,配合县卫生健康局加强水质检测,确保饮水水质安全。四是建设凌云县“泗水缤汾”田园综合体。“泗水缤汾”田园综合体覆盖3个乡镇11个行政村23514人,其中贫困村6个、贫困户1659户、贫困人口
8119人。覆盖下甲镇峰洋村、加西村、河州村、弄福村、彩架村、平怀村、水陆村等7个行政村,共15408人,其中贫困人口
3838人;伶站乡初化村、浩坤村、陶化村等3个行政村,共5241人,其中贫困人口3215人;泗城镇镇洪村2865人,其中贫困人口1066人。项目区涉及种植、加工合作社26个,家庭农场经营主体1个,种植桑面积8920亩。泗水以“三产”融合,“三生”同步发展思路按照“一带二园三区五基地”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以泗水河至浩坤湖沿河为带,打造沿河运动养生观光农业示范带,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加西村、平怀村、彩架村万亩桑田为依托,建设万亩高产桑园蚕基地,打造桑蚕产业示范园,建成桑蚕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甲的多样文化为元素,建设健康休闲养生基地,打造康养示范园,建成现代综合服务示范区。通过实施“一带二园三区五基地”田园综合体项目,绘就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泗水缤汾”发展画卷。五是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全县工商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32家、家庭农场2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区级示范社10家,市级示范社4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开展茶叶、桑蚕、油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与农户“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风险利益机制,以龙头企业强大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能力,带动凌云优质茶
叶、桑蚕、油茶、百香果、油桃、葡萄等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二)围绕生态宜居,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7年,自治区下达我县的改厨改厕工作任务各为4800户,2018年自治区下达我县的改厨改厕工作任务各为4800户。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2017年的改造任务,2018年,改厕已完成2706户,改厨完成2032户。引导农民自己行动共建共管美好家园,确保美丽乡村长治久美。整治居民庭院内外的环境卫生,督促群众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清除农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结合环保工作。通过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组织开展烟花爆竹禁、限燃主题宣传活动,动员群众杜绝鞭炮、烟花燃放,禁售禁放孔明灯,保护绿色生态,守护碧水蓝天,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三清三拆”。大力开展以“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拆除乱搭乱盖、拆除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建筑”等为重点内容的“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广大群众清洁卫生意识。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村屯“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多措并举,动员贫困户群众,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后援单位相关人员广泛参与此次活动。同时注重分类引导、因地制宜,合力攻坚清拆重点和难题。“垃圾不乱堆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杂物堆放整齐,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卫生,无乱搭乱建,房前屋后井然有序,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提升。”形成村规民约,建立清洁长效机制,让爱护环境卫生意识入脑入心。注重标本兼治,以县“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清理、村屯整治的良好氛围,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乡村风貌提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始终坚持把宣传作为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的重要举措,利用圩日发放宣传单、在通村屯主要
路口悬挂横幅,在村务公开宣传栏张贴板报、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村屯整治的宣传,为顺利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进一步引导群众的思想行为向文明、卫生转变,切实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唱主角”,从而实现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让每一个村民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环境综合整治中来,把家园建设得更美丽、更舒适。主动将上级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教育,充分工作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征询村民意见,引导村民自发动手清理屋前屋后的垃圾和杂物,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围绕乡风文明,推进农村文化振兴。
一是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序时推进**建设,计划2019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完成**项目主体建设,待验收后即可投用。启动**建设,预计**可投用。二是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荣誉称号,入围**局“**”评选。“**”项目获批,“**”“**”项目获立项,**、**等5处文物被列入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建设、**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编制。三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工艺获批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获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列入市级、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分别为**项、**项。
(四)围绕治理有效,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一是压实责任。成立组织振兴专项小组,制定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党建促脱贫等实施方案,签订县、乡、村各级党建工作责任书,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攻坚合力。**年,全县**名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到**个党建联系点、贫困村开展挂钩帮扶活动,**多个县直单位党组织联系**个贫困村、空壳村和财政困难村,**个乡镇和**名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二是配强力量。调整充实**名党性强、业务精、实绩突出、基层经验丰富和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优秀干部到乡(镇)领导班子。调整配强**个村级党组织书记。举办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期,选送**名
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和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三是建强堡垒。转化提升**个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完成**个村“四个一”工程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推动**个村实现主干“一肩挑”,占比**%。四是创新载体。总结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打造**、**、**、**、**,有效破解“空壳村”和村财增收难题。探索实施农村党员的“双带”机制,推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试点实施“跨村联建”区域党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步发展。全面开展“**”三年行动,协调**个县直部门、省市驻明单位挂包帮扶**个行政村,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年以来,共帮助结对村党组织争取资金**万元、落实帮扶项目**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自有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面消除。五是激发活力。打造**村“**”典型,获省、市领导肯定;培育**村“**”党建引领古韵福地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选树**村“**”典型,推动村财增收、贫困户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但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及面临着一些问题。农业产业覆盖率缺口较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石山片区机械化生产率较低,其中水利灌溉、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客观环境制约,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二是乡村产业发展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能力偏弱。经营主体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品牌营销错位,农产品知名度不高。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农业有产品无
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包装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单一,加上各类营销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维护公共品牌的意识,造成品牌效应不高,与区内外的同类产品相比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人才不足,技术服务支撑不强。凌云县支撑扶贫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老龄化严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386190”部队,导致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劳动者中普遍没有特别生产技能,掌握科学种养等实用技术的农民不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五个振兴”要求,认真按照自治区、百色市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我县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区。三是大力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粮食、水果、中药材、畜禽、水产、食用菌、蔬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业延伸,开发系列有机、富硒农产品。计划到2020年新创建或提升100个以上示范园区,其中自治区级2个、县级5个、乡级10个,村级83个。实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目标。四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便民高效、统一规范”的要求,将示范区作为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试验区,率先在示范区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重点推进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推进流域周边养殖场升级改造,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本地人文资源,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按
照自治区“六有”建设标准和“八个统一”要求,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8项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定期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深入宣传本县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广泛开展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拔除诈骗“毒瘤”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强化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以茶叶、烟叶、桑叶、优质稻、牛心李、凌云乌鸡等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确保贫困村有1-3个优势产业,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第四篇: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
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
(3篇)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1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柏露旅游的客人感受到
“红色瀑布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红色瀑布小镇”,加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点: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在各村建文化体育广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组建舞蹈队等,让“乡村舞台”真正为村民的“精神乐园”。
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村广播、宣传画、公众微信号等,营造深厚的文明宣传氛围,让大家真正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文明、树新风,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发展多元化。
我乡通过“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并通过“道德讲堂”传承优
良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方向,以文化人、以德润城,为乡村振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文化沃土和创造源泉。
在具体推动中还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组织为支撑,着力在“强帮带、配班子”上下功夫,通过机关干部会、三会一课等方式,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并在乡村发展、助力增收、社会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同时,统筹推进三农队伍建设,形成更具人性化的用人策略。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
引进一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优化和提升机关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已有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系统完备的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以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紧跟成都、高新发展的脚步。
三是培养一批“土专家”,有本底、有办法、接地气特聘一批“大专家”,有视野、有技术、接天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和村两委一起找准思路谋发展,为把村建设成为业强、民富、村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你不在是个孩子,在锻炼,在成长,跌跌撞撞,且歌且行。青春的光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奋进的号角与激昂的乐谱,也许每一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来,也许每一天都要为了完成当天的任务而焦头烂额,也许每一天都要为了明日的采访做着准备但我们是
欢乐的。不再是不为浮云遮眼之势,更在一览众山之躯。
我们实践,我们欢乐。作为实践,这样的一项活动,也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队员的选拔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疏一看,甚易。但实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种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孙中山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每个人在“sunshine“这样阳光的队名中贡献着自我,以追求对大学生村官的深入调查为目的,大胆的去想,去做,在这个团队中关心着对方,真正做到了团结,奋进。有激动,有感动,有触动。
不论第一天大家为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讨论争论不休,不论每一天在外采访村民的队员被烈阳晒伤,汗珠滴落早已浸湿全身的队服,更不论每晚写报告,写日志,全天,为明日准备到深夜。每一天的采访,吃饭,采访,休息,成为了我们的主线,每一天奔波于乡村城镇的各个小巷街头,我们询问着,调查着,目的只是完成实践,让自我明白更多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谛。只因为我们明白,孵化梦想,需要汗水与坚强的臂膀,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欢乐。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村里的建设,那里有孩子,农民,村干部,每每从他们的质朴中,我们在感受,感受着这份简单,经过我们的采访,明白了村里创业的艰辛,孩子受教育的困难,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多了一份宽慰,因为,我们的村在不断的改善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或许,我们的实践不能反应村里的每个角落,可是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围,还是有着一些需要帮忙,建设的村镇,我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中国高邮网,郭集网,高邮信息报,扬州日报晚报的关注。为自我为一名南大学子感到自豪。
实践活动结束了,每个人在思考着这几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全部,少了那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实,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奋斗,sunshine这个词,不再是一个队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当远离喧嚣,来到村镇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奋斗,什
么是团结,什么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实践,这样的我们,这样的,欢乐。
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3我有幸参加了由井冈山市委党校和成都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赴成都党校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题培训班。在此期间,我们仔细学习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成都实践与经验》、《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研究》等专题课程;实地参观了郫都区战旗村、郫县农科村、彭州白鹿小镇等新农村建设;深入参与了现代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主题讨论。为期5天的专题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有理有据、内容丰富紧凑,让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如沐浴春风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结合成都市当下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心得:一是产业支撑才能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支撑才行,乡村如何能够给农民带来增收渠道?如何能够吸引年轻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最关键的是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兴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我们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广大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如郫都区的战旗村在大力发展蔬菜业的同时,沿柏条河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带,现已有战旗文化大院、第五妈妈农庄、农业创意观光园等旅游特色产业。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需要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村庄整治建设,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等等,这是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
三是要在产业生态的基础上厚植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坚持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光大,“不忘初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对乡
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此次成都之行,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人大开眼界,深感震撼。此次深入学习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目标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农村将是未来推进全域旅游的主战场,我们要借鉴此次培训中学习到的优秀经验,树立柏露乡村旅游全新名片,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乡村旅游民宿这一模式,把农村土地盘活起来,吸引更多游客留步,体验乡村美好生活,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4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用党的建设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证,跑出人才赋能“加速度”。
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火车快不快,今凭车头带。通过抓村一级书记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月度“支书论坛”+季度观摩调研的形式,开拓“领头雁”发展思维、理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微党课”、“田间党课”“小院党课”等多种创新生动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延伸党组织的辐射触角,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重视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注重将发展资源向村一级倾斜,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创造事业发展优良环境土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筑巢”。
“党建+”深耕乡村振兴产业潜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推动农村工作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建产业发展领导专班,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找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形成“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从“一业”上发力,在“一品”上深耕。专班重点对村级业态进行分析,对相似业态村进行支部联建,构建“支部+产业圈”模式,依托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打造“红色+产业”示范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纪念馆+产业基地+直播基地+创客论坛四位一体小切口创新建设立体式乡村振兴示范点,将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为闭环示范内容,以点带面有力推广“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巩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作用。
“党建+”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跑出乡村善治“加速度”。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将创新群众社会自治作为党建书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微信+”村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党支部广泛组织引导当地乡贤、退伍军人、老党员、文明户等群体作为“乡贤小法庭”与“文明积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乡贤小法庭”加强基层群众自我解决矛盾纠纷能力,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水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村民“文明积分”自治活动,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扮靓家园、绿色生活的同时促进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服务在基层拓展,全面改善提升村情民风,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流材料
根据xx省农业厅的安排,我们中心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逐词逐句重点学习了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思考,形成了如下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业是短腿。如果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要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否则,就不会有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提法、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二、要着力把我们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中心是厅下属事业单位,肩负着协助做好农业项目立项论证、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工作,是“三农”工作队伍的一员,因此我们必须按十九大报告精神要求,着力把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首先,中心每位党员都要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宣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富裕起来。
然后,要学透党章和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四个意识,勇于担当,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增进对农民的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严格按着共产党员要求,着力把我们中心支部打造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我们中心才能更好协助相关处室为厅的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做好服务,不断提高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水平。
三、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强化项目管理,努力为实现全省农业产业兴旺、振兴乡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我们中心作为省农业厅协助相关处室管理专项资金的技术单位,要在主动服务和真情服务上下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强化项目管理,努力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兴旺产业。
(一)、着力协助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项目入库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起,省政府通过政府出资100亿建立规模约300至400亿的xx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性基金,通过基金的建立,引导撬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三农”,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振兴乡村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中心要协助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项目库入库工作,确保基金的投资方向,为我省广大农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兴旺提供资金保障。
(二)、着力协助做好项目管理分类指导,全力提升项目可行性和科学性。
为切实做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在农业产业兴旺中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中心要着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全面提升财政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是分类指导各地开展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项目规划和申报材料的编制,尤其是重点项目,要充分做好项目
前期论证工作,将有基础符合条件的项目推荐上报,切实提高申报项目可行性;
二是全力协助厅相关处室开展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入库工作;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评审方式,在不断规范立项评审的同时,对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等其他种类评审,可以采取聘请有水平的专家或委托第三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
(三)着力协助做好项目绩效管理和后评价工作,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以结果为导向,协助做好财政农业项目的绩效管理和项目后评价工作,为厅专项资金安排提供决策技术支撑,确保财政资金用在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农民增收显著的项目上,全面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兴旺。为此,我们中心要注更加重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切实为相关处室做好绩效自评服务工作,协助处室科学制定专项资金考核量化指标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是精心组织好厅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自评工作,提高绩效材料水平,确保绩效自评按时按质完成;
三是积极配合厅发展计划处强化绩效评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试点,对我省重点农业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和后评价工作,为今后提高我厅农业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篇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加强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乡村振兴十大发展思路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建以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行续发展的。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如何扶持乡村发展?我们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送猪、送钱解决不了问题,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建议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要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政府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要让年轻人不要只盯住城市,乡村广袤、市场潜力巨大,政府的人才略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一样可以设在农村,总部不应只在城市,一个庄园就是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也可以是一个总部。日本现在流行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到农村种田,叫一耕一渎。有的把自己的书斋全部搬到乡村去,白天耕田,晚上写书,或者软件开发iT行业,流行进入一个村庄,只要把基础设施、宽带什么装进去之后,城里人就会进到一个村庄,整个公司就搬到这个村庄来。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怎样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日模仿城市建
筑,不适合乡村特点,庸俗而又没有美感,这都是因为缺乏懂乡村特点的设计师造成的。如果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一定会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
6.从产业融合上突破。将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把农业园区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要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7.从用地政策上突破。振兴乡村,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8.从金融改革上突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上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低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导致长期以来有的项日不能做大、没法做强,有的只好民间借贷而被高额利息拖死。所以怎样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9.从平台搭建上突破。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才会火焰高。
10.从宣传营销上突破。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也应该象山东一样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说实话山东旅游不如成都,旅游景区景点也不咋样,但好客山东却是家喻户晓。
二、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区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与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支持开展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向综合合作社方向发展。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而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与企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施完备的园区景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依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及产品品牌标准。培养一大批叫得响、有知名度的地区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大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可进到乡村。激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大
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创建一大批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激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实现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盯紧扶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效。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中国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品销售。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进到大市场。
总之,新时代,新乡村。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还有许许多多的模式值得去创新创意和探索。比如:科技农业与心乡村、智慧农业与新乡村、休闲农业与新乡村、设施农业与新乡村、寿养旅居与新乡村、青年双创与新乡村、共享众筹与新乡村等。
乡村振兴战略,不能仅仅把乡村看成是农产品生产的地方,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它应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城市居民退休养老的地方,我们要倡导乡村生活,把“把酒话桑麻”的乡村新生活发展成为所有市民的共同追求。
篇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调研报告: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调研报告:镇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
地制宜、循序渐进。现以XX市XX区XX镇为例,剖析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农业是
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农业产业的支撑,那将是空中楼阁。农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也保障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更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XX在XX是农业大镇更是农业发展的重镇,有较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如XX食品公司、XX家居公司、XX食品公司
等,部分三产也为农业销售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如富春山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勤旺生态农业公司等。2.充分认识当前的短板和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总体偏低。XX镇缺乏全方位的立体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项目不多,农业加工型企业档次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空间利用率
不高、产出偏少。如:XX农场的猕猴桃基地,虽有XX特供企业仓库冠名,也开发了猕猴桃酒、猕猴桃干等系列产品,但始终用原始的方法进行销
售和加工,不仅产量低,也无法拓展产业链,套养的畜禽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养殖,仅够附近销售,没有更多的办法拓展市场。二是转型升级速度偏
慢。农业产业规模较小、能级较低、重点不够突出,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带动增长的效应不明显,特别是水果支柱产业XX桃产品,XX村种植的桃树生命周期已到晚期,花期、果期均严重影响桃产量的稳定和
质量的提高,更新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村民危机意识不强,桃产业已相当危险。同样
的还有XX密梨、XX杨梅等。三是防疫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农业企业防疫意识不强,特别在养殖业中,对疫情防控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
实,导致禽流感、非洲猪瘟、口蹄疫等疫病带来的损失较大。四是要素保障意识缺乏。缺乏合法用地的理念,部分大户急于求成,在用地保障方面缺
乏意识,为减少审批程序、节约资金,擅自动工投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旦查实,整改被动,损失不小。五是美丽经济的理念不够深入,村级组织的服务意识、引入意识不强,镇级组织的几个农事活动虽然成功,但缺乏留住客商的资源和条件,仅仅赢得了面上的热闹。3.积极抢抓乡村振兴发展
新机遇(1)抢抓农业发展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积极的农业项目财政补助
政策,省、市、区都相继出台政策,在支持农业发展,特别是在乡村建设、产业扶持、农民增收上推出了许多实质性举措。(2)抢抓区域融合发
展新机遇近年来,XX区不断加大区域统筹发展力度,XX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转移、农业园区合作等新机制,积极推动新四区和三县(市)进
一步融入主城区,打造区域一体化格局。要根据不同村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一村一重点,推出一项有较大优势的农产品,与科研单位建立合
作示范区。要主动出击,做好主城区溢出农业产业的承接,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3)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新机遇十九大已明确统筹山水林
田湖草系统治理,强调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均衡
协调发展,推动多规在空间布局上的合一性。为此,作为空间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层
政府,要牢牢抓住规划修编的机遇,充分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建设空间、农业生产空间、自然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为乡村振兴
提供科学合理的必要支撑。(4)抢抓本地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的各种优势和机遇年底,随着XX快速路、XX复线的开通,XX与XX城区乃至XX主城区将实现零距离融合,加上XX已腾挪出的空间资源、天生丽质的山水环境优势、团结向上的干部队伍优势,将会为XX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提供强大动能。(5)深入理解用美丽经济提升乡村振兴的理念一要坚持与周边乡镇发展一体化,统筹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精品线路的延伸,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联动产业,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推动美丽资源保护、美丽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促进区域产业抱团发展。二要加快美丽资源效
益化,秉持“既要好看更要好用”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美丽资源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引导全镇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特别是要利
用好美丽乡村、三改一拆的政策,综合利用拆整结合,整合农村各种闲置资源,向生态环境、特色文化、文明乡风要效益,加快把美丽环境转化为
美丽经济。三要花力气做好“外引”文章。要突出“大好高”项目招引。要主动利用乡贤会、招商组等,加大招商环境打造,点对点地进行项目
合作;要积极推动上山村“XX”观光旅游项目再开发,加快XX村XX生态果蔬乐园的群众化推广建设。4.如何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1)要
做好要素保障聚焦空间要素制约,科学推动新增建设用地,保障
农业项目发展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合理规划项目,让立体农业全面发展;加大
闲置用地盘活力度,充分保障创新型农业产业空间。要逐步扩大农业空间,适度推广农旅结合项目,配套餐饮、民宿、垂钓(娱乐)等娱乐设施,积
极响应政府“XX农夫乐园”和“美丽经济产业园”的号召,让各方游客来到XX的“十里花果”线有地方吃、有地方玩、有地方住。同时,要加
强和有关部门对接降低民宿项目准入制度,尽量多引进一些中高端民宿业;加快农合联的建设和发展,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
工程”,优化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投放效果,加大对农业产业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全镇农业项目提供较好的资
金保障和风险保障。(2)要有开展优质服务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开展优质服务的基础,一定要有专业知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要有刻苦奉献
精神的干部队伍,优质服务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要件,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会有一流的乡村振兴成效。各级各类干部都要有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发展谋前程的初心,勇敢担当起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工作举措、更强的责任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1
篇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有以下对策:
一、实施农村卫生环境改善计划
乡村卫生环境与人们的健康密不可分。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从基础设施方面入手,卫生环保是其中之一。针对农村部分环保和卫生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可以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完善垃圾收集、清运等设施,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能力。另外,可以推广“厕所革命”计划,改善农村厕所建设,并加强农村水源、空气及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和整治,建立良好的卫生、健康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对此,可以在农村发起一些文化活动,通过课堂讲座、文艺晚会、读书结对等方式,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让农村文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健全农村产业体系
发展农村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之一。通过改变农村的传统经营模式,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强对传统产业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进行改造和升级,扶持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农村产业。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由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和就业岗位数目。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加强农村路网的建设、改善村级用水标准、完善生活设施等方面。此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型技术等手段,使更多优质的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促进消费,并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推动交通建设
交通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加强交通建设能够为乡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维修,同时也应促进交通便捷、安全和服务的完善和提高,让乡村居民做到闲暇出行。还可以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乡村推行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强乡村治理
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乡村治理应加强对行政管理的力度,处理各类投诉和矛盾积累问题,同时鼓励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乡村民主建设,确保依法依规治理乡村。只有在社区和村庄中建立更为健全的治理机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带领贫困地区走出困境、改善生活。
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这些对策涵盖了如何提高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发展文化生产等方面的努力,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村民生水平,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篇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关于发展计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1项长时间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计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3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构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3农”发展计划设计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致使气力分散、步调不1、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1是专业计划较多,整体计划不足。2是各地市县计划脱节,有机融会不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3是计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计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计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便性大。
建议由县级兼顾制定乡村计划,与城镇计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良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2、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量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增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本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
还存在许多短板:1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食粮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2是农业特点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范围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点产业开发质效已经是当务之急;3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范围小,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生阶级,123产业有机融会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构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持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3农”投入都应当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3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1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特别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下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材、经营人材、管理人材普遍缺少。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少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益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期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行乡村人材培养工程:1是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历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2是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增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是大力实行“3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材活动制度障碍,加速推动城乡人材互动,要素活动。4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材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材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情势,分期分批从乡村当选拔1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1支乡土专业人材队伍。5是积实行“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1个好的村支书,就可以带动1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提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4、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久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最近几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多瓶颈:1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令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
合,1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1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辟创新不够。2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地区“3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3是不善创。1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莫衷一是,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条件下,针对制约山区“3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3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1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1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期发展,1家1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3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合适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1、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1、多位1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2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1方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动新型城镇化为条件,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肯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落整治计划。另外一方面,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材等要素向农村活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进乡村全面振兴。3是构建可延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托农村产业支持。要全面推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
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增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1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养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1项雄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挥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又是1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坚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势必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产业短板:农业方面,种植行政命令“1刀切”;农产品种类单1落后,农产品多而不优;现代设备利用不足,科技支持能力不强,技术不足;优秀人材短缺;道路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户种植意愿低;产业链单1。工业方面,招商引资问题,盲目“空头招商”,缺少工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服务业方面,电商发展动力不足;配套设施不足。
2.人材短板: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缺少公道的人材引进机制,人材更新速度缓慢,高学历人材不愿意回乡;乡村能人年龄偏大,发展有局限性;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综合素质不高,政策落实和工作展开缺少支持;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转化渠道不顺畅;乡贤群体流失,回流难度较大;乡贤乡土情感淡薄,回流难度大;乡村人材培养机制不健全。
3.文化短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农村文化人材队伍薄弱;农民教育支出压力大;读书浏览的人少;文化活动单1;优秀农耕文化、浑厚民风遗失;陈规陋习大行其道;观念重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轻文化建设,毛病的“政绩观”作怪,眼光短浅、风格漂浮。
4.生态短板:部份农民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乡村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大;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沉重,农村人居环境改良不平衡;农村环境散乱污,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燃烧秸秆;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通行不便,道路泥泞;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
5.组织短板: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役力偏弱,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结构不平衡,事多人少、待遇不高;缺少常态化培训,领富带富能力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少开辟创新、实干苦干的精气神;基层基础保障不力,村级组织建设投入不足,硬件建设滞后;农村党建还没有构成完全的制度体系,党建任务内容及标准制定重视情势,考评偏重内业材料,不够“接地气”;抓党建积极性、主动性欠缺。
对策建议
1.产业振兴: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会激起产业活力;以适度范围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2.人材振兴:要优化环境,筑巢引才返乡,建立人材“飞地”,内外协力实现人材、智力回归;培养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
3.文化振兴:要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掌控“城乡融会”的新要义;激起“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发挥乡贤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推动家风建设。
4.生态振兴:要实现生态建设宜居化,宣扬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展开环境整治;推行绿色农业;推行垃圾分类;展开厕所革命。
5.组织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制定村规民约,深化村民自治;建想法治乡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贤治理。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3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落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情势严峻。各地村落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显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1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1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3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轻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12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⑸岁和50⑹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支书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少。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3,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具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之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从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1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1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1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份村领导个人所具有的资源与1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具有社会资源等方面照旧缺少。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良,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良。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落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落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落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处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⑵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下降,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处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处之1,占比约10%。
3、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点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份,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点产业发展范围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计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点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
最大,触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点产业以特点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畜生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触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点农产品生产的村中,具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落选择特点产业形不成范围,有25.2%的村落选择没有产业计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4、基层自治基础良好,大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少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⑴0届,2017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实行本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缺少。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行的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行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相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大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活动的缺少1方面与村落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外一方面反应了村落人气的缺少。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整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分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
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落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1些村落的村规民约中触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5、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份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17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落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份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落中,股分能够继承的占65.5%,股分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6、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养乡村“3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3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取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偏向高的地区增进农地流转进行范围化经营和加快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第2,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少的村落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保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3,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天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点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点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1步激起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和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点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计划、信息供给、范围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4,充分发挥基层自治气力,进1步培养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1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1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然,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落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外一方面,重视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行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以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扬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5,要继续深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扬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篇六: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打算
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打算
乡村振兴一定是要立足于乡村的,在实践中田园综合体被证明是乡村极大的发展潜力,对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由点连线、以线带面,对乡村整体建设、县域经济的向好发展都产生正向拉动作用。今天我们来看看构建田园综合体收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一)产业内部动能不足
有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持续性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够。一是产业技术短缺。表现在怎样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产业支撑,把信息化和机械化等新技术革新以及农业融合,打好技术组合拳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个难题;其次是产业带动力不足。农民只能以劳动力的形式参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还不能分享其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价值链收益,这样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三是产业融合度不足。例如休闲农业通常以观光与采摘为主要形式,与文化、康养、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度低,造成产业聚合带动能力较弱。
(二)社会服务供给不足
农业生产系统全过程要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作为支持,借助利用现代生产要素,包含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来
有效保证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现阶段,田园综合体有关的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变为制约因素,有关配套设施不成熟、软件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各类附加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消费群体有待开发。
(三)文化特色挖掘不足
一些田园综合体在建设中忽略历史传承与创新,矮化和削弱乡村文化功能,为了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地域文化特征没有足够的挖掘,失去乡村独特文化特色。在实践探索中,处于不一样地域的田园综合体,缺少对自身自然和地理因素的深刻认识,未充分考虑本地农业产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出现了简单同质化模仿现象。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天然不一样,田园综合体在开发模式、主体参与模式、产业融合和发展动力上都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案和模式。
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打算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把建立健全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与十四五规划编制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研究探索解决
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尤其注重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切实加强动态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更主动、有效地化解返贫风险。
(三)、重点加强项目建设。积极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完善2022-2024年项目库建设,督促各乡镇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申报、审核和批复;持续完善扶贫资产管理台账,规范资产管护和运营,加强日常监管;提升增收致富发展环境,深入打造安居乐业最美山乡。
(四)、有序推进移民工作。充分利用省专项资金,扎实推进移民后扶项目实施,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施通组道路、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全面发展。
(五)、持续推进社会帮扶。加强与中央、省定点帮扶单位工作对接,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扎实推进雨露计划,积极推广消费帮扶系列活动,协助配合人行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相关工作。
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和打算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很多收获,同时也从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踏实的工作态
度,对过去的错误加以改正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适应行政助理工作特点。
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新年伊始我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做以下初步的计划:
1、做好各类公文的登记、上报、下发等工作,并把原来没有具体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贴好标签的文件夹内。
2、做好了各类信件的收发工作。
3、做好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做好办公用品领用登记,按需所发,做到不浪费,按时清点,以便能及时补充办公用品,满足大家工作的需要。
4、认真、按时、高效率地做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在日常事物工作中,我一定遵循精、细、准的原则,精心准备,精细安排,细致工作,严格按照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5、做好领导服务: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的工作。要成为领导的助力、助手,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勤跑腿,多汇报,当好参谋助手。
6、做好各部门服务:加强与各部门之间信息员的联络与沟通,系统的、快速的传递信息,保证信息在公司内部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位。
7、做好员工服务:及时的将公司员工的信息向公司领导反馈,做好员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
8、做好信息工作:保存好办公室常用文档,做好存档工作;要及时、准确、全面的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做好存档工作。
9、做好文书工作: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种文稿,学习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提高自身写作功底。
我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一个人的发展机会是无限的。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很快地提升自已的个人能力,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那么我们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当然要提升自己,首先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我认为佳兴就是我的平台,我一定会把握这次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的价值。
篇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现阶段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二元格局、乡村集体经济衰退、产业结构单一等乡村发展瓶颈问题。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扶持乡村优势产业
乡村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同时,要从乡村自身实际出发,找出本地优势,潜在资源。比如可以利用地理位置特点发展旅游、农业等产业,挖掘文化传承等优势资源,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适合乡村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思维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和新思维可以帮助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和增值,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大数据、智慧农业、智慧农村等技术为例,可以推进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新换代。
三、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优秀基础设施是保障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提高其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对乡村交通、自来水、垃圾处理、卫生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改造,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乡村金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建设、农村银行的发展等。同时,也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乡村金融体系,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支持。
五、加强人才培育
有优秀的人才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必要条件,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意愿,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推进农业满足生产、生活的高水平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加强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提高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乡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篇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村因其特性,在振兴进程中难免遇到难点,暴露出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区
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升短板,对症治疗,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
地方的积极推动、因地制宜。“振兴乡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根本逻辑。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
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
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一、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
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
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
;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
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
场、渠道、法律
、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
。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
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规划滞后。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
、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
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
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
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
、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
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
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
等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
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
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
、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
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二、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及
意义1.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要加快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步伐,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
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一是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
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引导农业大户、青年村民、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
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四是依托生态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
村产业体系。2.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由于乡村产业发展最缺乏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恰好是工商企业拥有的优势。因而应利用工商企业的这些优势,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
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动员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产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产业;二是由区县干
部牵头,利用血脉亲情和乡情乡愁,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逐步完善乡村产业链;三是制定《非农村人员去乡村任职管理办
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带动村民发展乡村产业;四是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
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3.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各区县应尽快
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一旦有了《规划》,各区县、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就能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乡村干
部和村民就能凝心聚力地撸着袖子加油干。这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
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其次,需要根据各乡镇、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各乡镇、行政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第三,需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第四,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
划》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进行科学论证。第五,该《规划》应满足几点要求:一是科学、合理、可行;二是遵循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要求;三是重视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应用;四是乡村产业应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方向
发展。4.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首先,各区县应尽快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
、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土地、法规
、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再次,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
村产业;第四,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第五,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以调动社会资源从事
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与矛盾进行协调;第六,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进行监督,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第七,制定《农村闲置民宅改造置换办法》,引进民间资本合作经营,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第八,鼓励成立各
种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5.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流转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各区县应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年限、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方法、土地折股量化办法、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的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区县、乡镇、行政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招拍挂制度、履约风险保证金制度、监测分级备案制度和鉴证制度,以及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篇九: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对策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确保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政策方面可以从税收减免、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入手,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提升产业质量
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加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环保,推广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优秀人才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政策优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乡村产业。
四、推进供给侧改革
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贯彻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加快乡村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低质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1-
五、促进产城融合
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产城融合,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要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产业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产城融合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2-
篇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之一,也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举措。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问题一:投入不足
当前乡村振兴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这些资源的投入是乡村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目前,乡村振兴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还不足,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保证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对策:应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引入优秀的人才到乡村工作,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乡村干部和技术人才,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问题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道路、电网、电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失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对策: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逐步实现乡村道路网、电网、电信的高效互联互通,以满足农民出行、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问题三: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乡村治理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但现实情况中,许多乡村的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还比较落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管理,治理能力不足,难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对策: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庄自治、村民自治的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问题四: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情况中,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环境恶化加剧。
对策: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加强环境监管,限制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对策可以采取,如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乡村治理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只有扎实去做,才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振兴 发展思路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