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主题教育读书心得范本(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主题教育读书心得3篇
第一篇: 主题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件很美的事,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教育实验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一代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朱教授那新颖、独特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也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又一次的洗礼。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理念:
一、 最实在的一句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如今的教育让人很担忧:一直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应试教育却一年比一年变本加厉。在高考制度的重大压力下,大家看重的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于是学生学得累,教师和家长教得累,学生没有快乐,教师也没有真正的幸福,培养出来的最多就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新教育实验认为,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习惯、技能和生活方式。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学得再好,他们也只能用于一时。教师虽然只是教孩子一时,但要考虑孩子一生,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职责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终身负责。
二、 最可贵的一句话:爱心产生奇迹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用博大的“爱心”把贫民窟的孩子培育成才。要说到“爱生”很多老师都知道,但事实上却有几个老师真正能做到呢?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在我们的学生中有白天鹅,也有丑小鸭。我们往往对白天鹅青眼有加,好的成绩“一白遮三臭”,即使他们有了什么过错也会视而不见。但若换作有着种种缺点的丑小鸭,稍有不足我们总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呵斥。的确,爱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难,可是爱一个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的问题孩子就有点难度了。爱是一种天职,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的教育技巧者首先在于用真心打动人心,这样才能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走进他们的心灵,去了解他们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像春风化雨一样对症下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任何事情,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一场空。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第二篇: 主题教育读书心得
检察干部主题教育读书班心得体会
检察干部主题教育读书班心得体会
立足岗位,勇担当敢作为
作为xx负责人,我要正确面对困难与挑战,坚持“规范监督、加强办案” 的执检工作总要求,以维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为宗旨加强办案,以办案为中心做实监督,以素能提升为抓手做强监督,以守护公平正义的院训激励自我,以积极作为的拼劲去办好案。当面对监狱批量报送减刑、假释案件的时间紧与检察监督个案的时间需求大之间的压力时,化压力为改进工作的动力,积极开展办理减刑、假释监督案件三段式审查改为二段式审查试点工作,运用繁简分流、分类处理的办案方式降低“案-件比”、减少重复性工作、加强个案调查、强化重点案件监督与类案监督,增强监督实效,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写好执检监督这篇文章。
服从需要,善担当强作为
处理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对减假暂政策和案件方面的来信来访,看似简单,甚至有的与具体办案工作关系不大,但处理的快慢和好坏关系到刑事执行检察整体工作,关系到维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是守护刑事执行最后一公里公平正义的责任所需。一般情况下,此类来信来访处理正值大批量办案高峰期,怎样克服人手不足、精力不济的问题需要我们“弹好钢琴”,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办案工作与维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机结合,根据反映问题的轻重缓急分类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和意见,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致良知,知行合一”,我们要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12字要求,立足检察工作实际,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坚持为民司法、为民服务、守护公平正义中担当作为。
交流心得体会,坚定理想信念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为了更好的纪念革命先辈,2019年9月23日,义马市检察院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领导精心筹划,细心安排,在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他们希望,这次活动不单只是一次对革命前辈的纪念活动,同时这次活动也会是我们所有成员的一次踏实的自我践行,一次震撼的自我触动,一次全面的自我升华,希望我们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
重走长征路,本身就是一次良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辉事迹的同时,也会让大家通过自身作为与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比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合格党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什么样的党员才是合格党员?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雪山草地依然斗志昂扬;面对艰难前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二万五千里长路依然一往无前。所以,重走长征路,不光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同样也是为了践行我们的革命誓言,以革命先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党员。
一、触动坚定底线。
重走长征路时,革命先辈们的种种事例将予以大家深深触动。革命为何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受人民群众支持的政党,是因为我们军队是一支受人民爱戴的军队。而之所以能受人民群众支持,军队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爱戴,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军队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对于党纪党规严格遵守,对群众百姓秋毫无犯,坚守做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所以,重走长征路,也是通过正面典型的激励,通过正面事例的触动让我们对党纪党规有更加充分的感受,对于党纪党规的底线有一个更加坚定的认识。
二、升华提高境界
重走长征路,一路的荡人心魄,一路的感人肺腑,经过这一路洗礼,大家的心灵为之纯净,思想为之纯粹,精神为之升华,再通过重走长征路过程中的学习讲座,大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高屋建瓴,于革命方向,政治路线上继往开来,革命先辈的事例润物无声,于行为准则,做人标准上发人深省,两者相互映照,交相辉映,让我们在升华精神的同时个人境界为之提升。
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革命的长征还在继续,我们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特别是我国目前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稍有差错,就会对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仍在走长征路的心态要求自己,加强对“两学一做”精神的学习,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2019年9月23日,在院党组的安排布署下,我院全体干警来到卢氏重走红25军长征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活动,此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干警的爱党爱国热情,弘扬了长征精神。
卢氏是红十二五军长征时途经河南的最后一站。1934年12月5日,在货郎小贩陈廷贤的引领下,红二十五军主力经马印、姬家岭、香子坪、大石河进入卢氏的深山峡谷——水峪河峡谷。12月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翻越柏盘岭和大小蚂蚁岭,沿着依山傍水的羊肠小道,抵达卢氏县磨口乡东龙驹寨。7日,翻越大夫岭,出茄子河,经香山、庙台抵官坡镇的兰草村,军部住兰草小学。8日,从兰草直扑豫陕边界的险关——铁索关,击败守关的陕军,顺利进入陕南。
沿着红二十五军当年在卢氏留下的长征足迹,我们乘车在这个全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深山区县里长时间穿行。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聆听着当年红军的故事,我的思绪不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今天,通过听红军事,吃红军饭、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尝红军苦、唱红军歌,让我深刻体会了红军的长征信念,进一步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坚定了扬红军魂的革命意志。
习总书记曾说过,“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昔时已逝,来日方长;月之昭昭,发奋图强。重走长征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体验、精神之旅。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一天的红色之旅完满结束了,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会铭记长征的红心、初心、决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传承和弘扬好长征精神,将在这里的所学所感带回岗位,为义检的新跨越、新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习近平如是说。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当新时代长征路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时,我们应该如何“跨雪山”、“过草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跟党走。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回望那段艰难的岁月,有太多的辛酸与感慨,但是长征路上那些“一袋干粮”“半床棉被”“十送红军”等感人故事无不体现着浓浓的鱼水深情。长征路上,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有了红军的胜利转移。而这一切首先要我们的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党员干部也必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一个较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多做人民需要、人民期盼的事,用行动来证明信仰,用信仰和信念来走好新的长征路。
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回顾历史,重走长征路,是为了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更是为了坚定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我们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肩扛责任,用工作中的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从过去的抛头颅洒热血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小康,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还有许多的“激流险滩”要渡。我们要秉承长征精神,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是举世无双的,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有幸,在2019年9月23日,在我院党组的带领下,全体干警到卢氏县重走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径的河南最后一站。
在整个行程中,我们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吃忆苦思甜饭,缅怀先烈,祭奠英烈。真切领会革命先烈们当年为了突破重围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和真切的感受到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刻意义,让我们这些身在和平年代的中共党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途中,有幸听到当年“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的外孙陈晶对当年发生在卢氏的红二十五军的故事。1934年12月5日,在货郎小贩陈廷贤的引领下,红二十五军主力经马印、姬家岭、香子坪、大石河进入卢氏的深山峡谷----水峪河峡谷。12月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翻越柏岭盘和大小蚂蚁岭,沿着依山傍水的羊肠小道,抵达卢氏县磨口乡东龙驹寨。经香山、庙台抵官坡镇的兰草村,军部住兰草小学。8日,从兰草直扑豫陕边界的险关----铁索关,击败守关的陕军,顺利进入陕南。突破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顿局面,顺利进入陕西。
从“杀上前去”到“三个纪律八项注意”到“军史布衣第一人”,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卢氏的一山一水都铭刻着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丰功伟绩,给我们带来了长征精神,也为我们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做好本职工作,将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发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那我们一定会成为党的好帮手和优秀后背力量。
第三篇: 主题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 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存它自己的手段。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其实生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更好的生存,如何使生活变得体面,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得到他人的敬重和赞扬。尽管现在就业难,但是找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找不到体面的非体力劳动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还是很好找的,比如车间女工,再比如餐厅服务员,超市营销员等,但是这种工作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不想穷其一生在这种枯燥琐碎劳累的工作上,因为这种工作, 不被人敬重,没有我们一直追求的价值感,所以难以忍受。我曾经在小学实习过,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或许小学教师是我真正向往的工作,同学的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心,还有学校老师的尊重,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虽然小学老师也需要耗费脑力,甚至需要熬夜备课,但是我还是很快乐,一堂成功的授课就让我无比自豪。
“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和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所以教育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或者长辈的示范或教导,我们才能知晓,不学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是未开化就是愚昧无知。因为个人的天生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不管是初生的孩子还是世故的成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极限的,只有继续学习才能进步,不思进取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更好的生存。
“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我十分赞同杜威的这种看法,沟通能创造奇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灵感的激发,也是来自于沟通,通过相互交流,就能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意。很多作家写书没有灵感时,就会到人群中,朋友中去寻找灵感,往往朋友的无心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作家深处的神经,从而文思泉涌。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在死胡同里不可自拔,较真,尝试去寻求一些启发,往往别人一点,你就通了,这样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又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都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杜威这本书,不愧是二十年呕心沥血之巨作,他的很多看法都非常细致,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谈一下我的体会,有时候我非常坚信的一件事,在我向别人说明时,往往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点到我的漏洞,就让我陷入沉思。是呀,以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沟通的奇妙之处。人各有所长,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侧重之处,你所薄弱的地方,也许正是他人的擅长之处。曾经有个老师跟我讲过四维空间,我们现在处于三维空间,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只小鸟,如果四面都是墙,上下也都是墙,是一个密闭空间,照我们的习惯思维,这时这个小鸟是无法出去的,但是对于四维空间中的人来说(假设他们是存在的),他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出漏洞,将这个小鸟救出去。思维有很多奇妙之处,群众拥有无穷的智力财富,“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俗语也说明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学会沟通,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学会合作,学会共赢,这也正是当今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一切沟通就像艺术”。“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希望学校教育更加强调沟通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沟通,教会学生去沟通,形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的民族教育之路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
从间接的教育转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参与实际的事务,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在游戏中参与,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与此相反,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用通常的贬义词来说,变得抽象和书生气这种材料存在它自己的世界内,没有被通常的思想和表达习惯所溶化。这体现了语言的局限性。不管是间接地教育还是正规的教育都有其局限性,教育绝非易事。如何让正规的教学变得活泼起来,少一些抽象和书生气,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身上多动一下脑筋了,活泼和充满想象力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享受。
“他战斗时,就赢得赞许和升迁;
他不战斗时,就不被喜爱,被嘲笑,得不到好评。毫不奇怪,他原来的好斗的趋势和感情,在损害其他趋势和感情的情况下得到强化,他的思想转向与战争有联系的事物。只有这样他才能完全成为被群体承认的成员,因而他的心理习惯逐渐地同化于群体的心理习惯。”
这说明我们有时候变成为社会所接受所喜爱的人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过程,只有依照社会认可的模式发展才能被社会接受,那么,我们的自由真的很有限。自由真的是一个很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得到一定限度的放松,在社会中,说错话,做错事,会让我们深受折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人不喜欢就是不对,我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说话,在一定的场合必须逢迎,否则就会显得自己很独特,即使自己不愿意。社会交往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能相处的快乐自然好,可是,难免有摩擦的时候,这时候,要怎么办呢,要因为这个摩擦就远离那个人吗?但是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物理空间上的远离不可能,心理上的远离对自己则是一种折磨,需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吗?所以只能一笑而过。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就好像是幽默需要修炼,什么是幽默,在想哭的时候却有笑的兴致,幽默其实是一种豁达,一种洒脱。看似矛盾,但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团矛盾呢?
“如果一个人不能预见他的行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经验的人告诉他的这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不可能明智地指导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他来说每一个行为都是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是很困难的,即使在你和他沟通,费尽口舌使他接受你的观点时,他点头称是,但是他只是在敷衍你,因为,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仍然会坚持他固有的观念,与你的观点大相径庭,这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方真正的接受自己的观点,这说明沟通真的需要很好的技巧才能达到希望产生的效果。非常让人苦恼的一点是,有时候人真的是非常自作聪明,总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基于这种本能,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并使他落实到行动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既然耐心说教他不听,那就用武力解决吧,但是,我们当今的教育又不提倡体罚,可见,教育并非易事,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做,真诚的耐心的去对待每一个祖国的花朵。
“从社会的观点看,依赖性指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
它包含相互依赖的意思。常常有一种危险,个人独立性的增加将降低他的社会能力。让一个人更加依靠自己,也许因此使他更加自以为是,脱离群众,冷漠无情,在和别人的关系方面麻木不仁,以致生出一种真能独善其身的幻想——这是一种无名的癫狂,世界上大部分本可挽救的苦难,都是由于这种癫狂所致。”这是一种很新颖的观点,它使我认识到依赖朋友不是一种软弱,我需要朋友陪我吃饭,陪我逛街,毕竟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吃饭是很无聊的,很奇怪的。以前从没听过原来依赖是一种力量,乍一听,觉得很震撼,原来依赖都可以视为是一种力量,一个原来在我心里是比较消极的词汇,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被视为是一种力量,那么,很多东西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力量,看问题不要那么死板,应该大胆去想象,去推理。接触到这种新观点让我感到学习的快乐,原来,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去认识一些名词,动词,不要抱有固有思维,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褒义词,贬义词都是相对的,好人,庸俗的人也是相对的,在别人的眼里他也许很一般,但是在我眼里他是最棒的,这些思想的自由性都是可以存在的。
“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这是一种很理想的学习态度。
“由于把顺从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被忽视,或被看作调皮捣蛋或不守纪律的根源.” 如何管理调皮捣蛋和不守纪律的学生这是一个问题,首先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
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
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埃默森接着指出,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尊重,并不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却立刻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
只要想到要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是也。尊重真的很重要,即使是儿童,他也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重。
“现在在法律上虽然没有奴隶制度,但仍旧有这种情况。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人们所做的事有益于社会,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而且不感兴趣,就可以发生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份工作,了解这份工作涉及的人际因素和工作人员相互的共同利益,知道自己的行动应该如何依从他人的行动,怎样适时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奴隶”的嫌疑,才能真正的成为工作当中的一个自由人,一个有高工作能力的人。
“柏拉图深信,如果每个人都从事具有天赋的活动,个人就觉得愉快,社会的组织就完善;
他又深信,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给人发现他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发现人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的利用这种天赋,对教育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功能,但同时也是一个很繁重的任务,因为认识一个人的天赋并使之发挥出来是如此的难。中国当今的教育现状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天性,童年时我们充满梦想,对自然万物充满兴趣,但是当时我们没有条件去实现梦想,现在到了可以去为梦想去拼搏努力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对梦想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们盲从于最一般的娱乐活动,盲从于他人的快乐,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现实的残酷让我们迷茫,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去思考,也需要我们当前的教育给我们一个答案。教育把我们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逐渐变得那么相像,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我们对学校,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是日子久了,我们就厌倦了学校,感冒生病呆在家里时是那么的快乐,难道学习就是那么痛苦的事吗?为什么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就那么微弱呢?教育究竟是激发天赋还是扼杀天赋,究竟是发展特性还是培养共性,教育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这种种疑问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牛顿的太阳系表明自然规则的统治,它是一个惊人和谐的景象,在这个太阳系里,各种力量彼此都处于平衡的状态.”自然界自有它的睿智所在,但是鉴于我们人类的社会性,我们不能过分崇拜自然,而应该从自然中学习,比如自然的平衡状态,我认为我国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即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康德认为,人类历史的开端始于自然——人的开始,不是作为理性的动物的人,自然只提供本能的欲望。自然只给人以胚芽,必须由教育使他发展和完善。真正的人类生活的特点,是人必须通过他自己的自愿努力,创造他自己。康德的话也证明了杜威的观点,生活即教育,教育在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不管你承不承认,每时每刻不管你在做什么,你的内心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则依人而变。如果你选择积极地努力,通过读书,与他人交流学习等途径,你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如果你选择固步自封,远离人群,进步则会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