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重点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科技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总结】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重点,供大家参考。
义乌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
下半年工作重点
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科技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强市”创建和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寻求新载体,科技项目质量与数量有新突破,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积极开展“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和“科技强市”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我市被列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后,根据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要求,积极开展了《义乌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并相应成立规划编制和实施两个领导小组,经广泛调研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编制完成的《义乌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相继通过了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批准,正式上报科技部。“科技强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预申报资料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财政厅等5家单位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成为金华市首个通过预申报的县(市)。
2、加强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明确科技工作长远发展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围绕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市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义乌市“十一五”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义乌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研究对策》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目前,《义乌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已完成,《义乌市十一五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之中。
3、全面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政府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年伊始,我市在浙大举办了“义乌—浙大科技创新发展”专家咨询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浙大党委副书记陈子辰等20多位专家、领导与会指导。咨询会上,浙大专家、学者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市领导带领与会的科技局、商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参观考察浙大CAD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和机械设计研究院。6月27日,我市与上海杨浦区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两地新型伙伴关系确立。素有“重要知识板块”之称的杨浦区,不仅是沪上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而且是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该区汇集了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上海理工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技术、人才、项目等科技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与我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地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条件都较好。副市长郑建余、上海市杨浦区副区长马杰富介绍了两地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情况。两地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在科技管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科企合作搭建公共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我局还组织20多家纺织企业与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开展科技对接活动,重点考察了纺织工业南方科技测试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研究机构,参加了该院最新成果发布会,博尼服饰、顺时针、金哥集团等公司与该院达成合作意向10多个。浙江金汇化纤有限公司、浙江顺时针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联合共建研发中心。
4、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器,是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摇篮,也是政府对企业科技方面工作的服务抓手和重要载体。上半年我市正式启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该项目已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整个工程概算投资3亿元,建设有研发大楼、中试车间、专家配套用房。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种子资金管理办法、入驻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正在制订之中。继续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市已有企业研发中心73家,但占工业企业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要加速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一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各镇、街道推荐申报研发中心拟建企业中,筛选了35家重点培育企业,并对其进行了组建专门培训,加快了企业组建研发中心的步伐。帮助指导恒风集团组建快速设计成型中心,强化对小商品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重视发展科技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办好网上技术市场、义乌科技信息网、农业科技信息网。根据“坚持下去,完善起来,推广开来”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新增上网企业120家,使上网企业总数达到930家;新增上网技术难题19项,动态信息44项。
5、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组织开展以“加快行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主题的全市行业科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有关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精神,部署开展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副市长郑建余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我市行业科技创新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优化行业科技创新环境;各行业要继续完善研发平台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科技项目实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会上,新光、浪莎、三鼎3家企业作了典型发言。来自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在会上发表了意见。
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是发展与提升产业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发挥科技产业化资金的导向作用,兑现各类奖励、补助950多万元;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制订实施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引导,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率和成功率都有较大提高。新上国家级项目2个,其中朝日科磁业公司的“高性能快淬纳米钕铁硼永磁粉”列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浪莎针织的“甲壳质抗菌袜”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新增省级科技项目8项,其中迪元仪表的“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的研制与开发”和丹溪酒业“高含量天然γ氨基丁酸红糟技术及降血压食品的研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长弓无纺布的“纳米抗菌超细纤维水刺无纺布研发”列入一般科研项目,另外“光触媒清洁用品新材料”、“BOPP镭射膜”等5个项目列入省新产品试制计划。
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主动设计与组织申报工作,加快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微生物456工程研究”、“纳米复合材料在纺织品工业中的应用”、“艾克百定及系列新产品的开发”、“绿色彩棉及新纤维材料在内衣上的研究与应用”等9个项目推荐申报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涉及纺织、机电、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和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推荐申报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项,其中新光饰品的“基于知识推理的饰品创新设计制造平台研究及其应用”申报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并已通过专家组评审;浪莎针织的“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在纺织工业品中的应用”等3个项目申报纳米技术专项。积极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调整申报工作,共有“功能性红曲米”、“KQ-B-03汽车动力转向油泵”、“快淬钕铁硼永磁粉”、“铁皮枫斗冲剂、胶囊”4只产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
在科技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省制造业信息化攻关2个项目,“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研发”通过专家组验收,“嵌入式系统智能仪表开发平台的研究及其在流量仪表设计中的应用”项目总体方案通过评审;朝日科磁业承担的省级纳米技术专项“高性能快淬纳米钕铁硼磁粉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通过专家组的检查评估,年底可以通过验收。
加强了对各级科技项目的跟踪管理与绩效调查。特别是对2002年以来实施的省级以上(含省级)项目37项进行跟踪调研,有28个项目进展基本顺利,其他一些项目则应加强进度,已实施的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6、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开展各镇需求与特派员专长调查,从我市环保局、工商学院、农业局和金华农科院等单位选派6名科技特派员,分别派驻我市的上溪、赤岸、义亭、佛堂、大陈、苏溪等6个镇。
认真做好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华统公司的“代母奶”、丹溪酒业的“降脂红曲醋”、果蔗研究所的“果蔗新品种引进及产业化”3个项目申报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认真做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花蕙兰新品种培育、组培工厂化生产及周年生产技术中试”验收准备。加快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推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正在实施中的19个省级、金华市农业科技项目去年新增销售收入2.37亿元,利润2433万元,税金720万元,创汇238万美元。
加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示范基地的培育和管理。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召开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16个农业加工型企业参加了会议。积极帮助指导华统公司在研发中心基础上组建科技开发公司,注册资金达到2000万元,成为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公司。
7、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与管理,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与全市专利示范企业全面签订落实保护知识责任书,增强专利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利宣传培训,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意识。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普)宣传周”等大型宣传咨询活动6次,发放专利资料3万余份;利用专利工作者协会平台,向全社会倡导开展“树立专利申请意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义乌电视台聚焦市场专栏制作了专利宣传专题片,在小商品世界报出了有关专利的专版,极大地扩大了专利工作影响;集中举办培训班3次,分别对农业科技企业、市场经营管理员,研发中心拟建企业进行专门培训;组织朝日科磁业、永升文教、大德制药等专利重点企业和经济开发区专利管理人员12人参加省知识产权管理培训研讨活动;参加全市“保护知识产权风暴行动”,配合金华完成了7件专利侵权案件的文书送达、现场取证和调解,成功调解6件。由于宣传深入到位,企业的专利申请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已获专利授权358件,其中发明8件,实用新型131件,外观设计219件。此外,4月5日,参与接待美国驻沪总领事Douglas史伯明)、美国大使馆专员Mark Cohen、美国驻沪领管经济领事John Hill(邱志恒)、美国驻沪经济助理徐茹一行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来访。4月20日,参与了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对我市的专利保护执法检查汇报告,组织华鸿、浪莎、永达不锈钢3家企业参加座谈会。
8、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科技管理能力与水平。在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督导组的悉心指导下,科技局党组和局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带领广大党员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着眼点,紧扣“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科技工作”的目标要求,把先进性教育任务与科技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科技工作走在前列”大讨论、企业走访调研、专利服务月、文明劝导、结对帮扶等活动,做到了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学教活动,广大党员提高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坚定理想信念与献身科技事业、保持党员先进性与创造一流业绩的紧密结合,学风、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事业心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制订落实《科技局内部工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服务承诺制、在职党员服务社会、结对帮扶、学习日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乒乓球室、篮球场等教育活动阵地;机关管理服务职能逐步加强,制订了《义乌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备案和政策意见》、《科技进步奖申报程序》等规范,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为企业和社会管理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开展了走访企业活动,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技术难题征求和面对面指导培训,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300多条。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以创建“科技强市”和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努力争取科技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加强“科技强市”创建活动。今年我市明确提出了创建全省首批 “科技强市(县)”的工作目标。为确保创建目标的实现,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加大组织实施力度;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4.5%以上;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孵化器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五是做好知识产权工作。
2、做好“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实施和“义乌市十一五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了日用小商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工程、小商品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工程、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国际商贸城电子商务系统、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等优先建设项目工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结合,提升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找准科技工作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与不足,理清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3、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建设。研究确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设计方案,加快建设进程,明确建设资金保障和产权分配,完善孵化器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制定种子资金、房租减免、入驻程序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4、提升企业研发中心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继续抓好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研发中心组建的同时,加强研发中心的质量、功能的提升。在服务本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面向产业、行业服务的开放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培育金华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家;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和高校的联姻,引导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
5、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科企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科技对接积累的较为丰富经验、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提供公共合作平台的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研发实力强的知名高校联系合作。举办第二届“百名专家教授与千名企业家科技对接活动”。在加强与浙大、省农科院、浙工大等省内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组织部分企业赴西安、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科技对接活动。做好参加第六届“金华工科会”的筹备工作。根据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推动两地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对接前期准备工作,完善企业难题征求和匹配性技术遴选,力求将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入企业,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合作项目跟踪管理制,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难点成效等实施情况,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项目合作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联姻关系。
6、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增强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发挥专利工作者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推动企业自觉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发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继续培育和发展一批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引导行业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与运用,提高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和本领。加大专利侵权打击力度。组织开展保护专利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突出各大专业市场、商场等重点领域,重点整治冒充、仿制和假冒专利权的侵权行为。探索建立县级市专利纠纷处理、侵权查处的有效管理机制,提高专利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和权威性。培育和发展专利中介机构,提升专利工作队伍素质,增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专业诉讼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的协商解决等手段,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7、实施好金华市技术创新工程,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项目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主抓手,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重要途径。下半年重点要抓好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的研制与开发”、“纳米抗菌超细纤维水刺无纺布研发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项目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带动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技术示范、纳米技术应用等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申报推荐国家、省级以上创新项目2项,实施了“基于知识推理的饰品创新设计制造平台研究及其应用”等制造业技术提升重点项目4项,加强社会领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无损探测及应急服务管理信息”等技术攻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导本地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规模企业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之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企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过渡转型。大力引进外地高新技术企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今年争取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家。
8、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果蔗、花卉组培、畜禽养殖等优势行业,建设1—2个面向行业服务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就业增收、生态安全三个主题,认真抓好“高含量天然γ-氨基丁酸红糟技术及降血压食品研制”、“早籼米深加工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制”、“兰科新品种的选育及工厂化快繁技术研究”、“章舸牌脂益康胶囊”、“果蔗品种资源收集及利用研究”等一批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争取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优质高效安全畜牧养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化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逐步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好基地在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设施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提升现有3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认定和培育工作。加快农业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和技能示范,带动提高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
9、加强科技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巩固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知识学习,加强理论知识和先进地区实践经验的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手段,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成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廉洁奉公意识。加强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