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创新驱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心得体会: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引擎”,供大家参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坚持高标准、实举措,培养各方面、各领域优秀人才,倍增放大人才支撑作用,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一、坚持前瞻视野,优化人才布局,系统推进“正向赋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持,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的优势。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需要什么人才”布局人才工作,强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提高人才和科技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围绕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锻强“人才链”。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到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从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到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技能根基工程,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体制优、机制活,形成协同发力、高效畅通、支撑发展的“生态体系”。人才的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结构的调整上优先推进,政策的效益上优先释放,下好“先手棋”,增强人才建设的适应和支撑能力。
二、坚持创新引领,释放人才活力,推动成果落地“注入动能”。只有破除束缚人才作用发挥的“捆绑绳”,打破人才流动的“天花板”,才能促进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要结合具体实际,放手授权给用人主体,该下放的权力不能“攥紧在手”,该由用人单位决定的事不能“随意拍板”,选什么样的人、如何选人,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避免“用人的不评人”的“挠头事”,避免“评人的不用人”的“烧脑事”,把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以“明白选”“明白评”激发人才活力。此外,要疏通人才评价的“堵点”,在人才评价上“破四唯”,根据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人才流动,提升人才供给的质量,推动成果的落地应用。
三、坚持引育并举,紧抓人才培养,确保人尽其才“撬动效能”。人才培养上要多维发力,持续抓好人才能力本领的培养,形成从“知”到“行”、从“用”到“会”的闭环。要紧盯时代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能力多面、知识融通的大趋势,强化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创新,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精心制定长周期、多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树立“唯才是举、用人所长”的理念,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坚持在重点项目、重要任务和实践一线“冶炼”人才,培厚创新的“丰沃土壤”,把选人视野拓宽,将用人思维打开,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拥有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坚持优化环境,筑巢引凤搭台,真情实意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要留住人才,需要从人才最关心关注、最直接现实的问题出发,优化政策服务“软环境”,专心“筑巢”,确保人才留得住。第一,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大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加强交流合作。夯实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为人才发展提供通道。在推动青年人才个人发展的同时,强化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第三,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和管理。结合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人才、真心爱护人才,加大人才相关工作的改革力度,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努力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瓶颈,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生产力 培育 心得体会: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引擎”